![](/Files262/BeyondPic/2023-6/9/1129682719_16863123696821n.png)
記者6月9日從教育部獲悉,近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建設與管理的意見》,要求各地充分挖掘當地自然、社會、人文、科技資源,構建主題內容、呈現形式和實施方式等各具特色的課程,開發豐富多樣、可供選擇的課程,因材施教,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求。
意見指出,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是本地區全面落實國家課程政策的責任主體。要準確把握國家、地方、校本三類課程間的關系,發揮義務教育階段培養目標統領作用,確保各類課程目標的育人指向一致,內容協調配合。確定國家課程各科目在各學段的周課時上下限,體現學段差異;明確地方課程門類數量、年級或學段分布、課時分配,九年累計總課時數原則上不超過校本課程,民族語文另行規定;明確校本課程開發建設的基本要求。
根據意見,地方課程要強化綜合性,注重不同學習領域、不同學科知識的內在關聯,注重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實踐性,加強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注重實踐體驗過程的設計和指導。豐富課程載體,創新教材形態,積極倡導實踐活動手冊、學習資源包、活頁等方式;建設數字化課程資源庫。
意見要求,義務教育階段校本課程,要注重反映學生豐富多樣的成長需求,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避免內容和形式單一。普通高中校本課程要注重拓展學習領域,豐富學習樣態,避免開設應試訓練類課程。校本課程原則上不編寫出版教材,確需編寫出版的應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備案;鼓勵開發運用多形態課程資源。(記者王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