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縣位于渭河支流葫蘆河下游,素有“羲里媧鄉”之稱,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轄17個鎮,428個行政村,8個社區,縣域總面積1601.6平方公里,總人口58.2萬人。這里山大溝深,邊遠山區教學點布點多、班級規模小、師生留不住、教育質量偏低等困境,影響著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為了破解農村教育的發展難題,秦安縣委、縣政府把發展農村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和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2015年率先在隴城鎮建成集食宿、辦公、管理于一體的教育園區,創新“園區+走教”的辦學模式,有效解決鄉村教育的發展難題,成為拉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新引擎。
建設教育園區集群
破解鄉村教育難題
秦安縣教育園區建設按照“整合資金、統籌建園、巡回走教、資源共享”的總體構想,通過“財政資金拿一點、項目資金整一點、社會人士捐一點”的方式,首先于2015年9月建成集食宿、辦公、管理于一體的隴城教育園區。
為了讓這一改革模式惠及更多的學生,該縣在邊探索、邊總結、邊完善的基礎上,按照分步有序推廣的思路,進一步拓展教育園區的體量和空間,著力打造多點輻射的教育園區集群,陸續建成了蓮花、安伏、五營等3個教育園區并投入使用,目前4個園區服務于4個鎮99個行政村85所學校,受益群眾14.5萬余人、學生1.04萬人,占全縣農村小學生數的17.1%。
4個教育園區均實行與學區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學區主要行使行政職能,園區成立了管理委員會,下設綜合辦公室、教研教改中心、后勤服務有限公司等3個管理分支,保障教育教學工作高效運轉。園區管委會根據學校布局和學科需求,以中心小學為主體,與全鎮各小學和教學點建立教師互動聯合體,實行“小學教師集中在園區統一食宿、小學教師由園區統一調配、學科教師實行統一走教、教師走教由園區校車統一接送、各校課程由園區統一安排、教研教改等活動由園區集體組織統一研修”的“六統一”運行模式。
鄉村教育要留住學生,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最根本的是要留住教師。焦佩佩是蓮花鎮教育園區的青年教師,2012年入職,今年3月在園區分到了一套71.3平方米的公寓樓。“房子很寬敞,不用交租金,只需承擔水、電、暖費用,搬進來后心里有滿滿的幸福感。”焦佩佩說。
秦安縣建設教育園區集群的舉措讓鄉村教師看到了鄉村教育的前景和希望。
五營鎮教育園區主任宋文強介紹,園區建設規劃超前,現占地88.88畝,可容納1000余名學生就讀,學生宿舍樓、食堂和運動場、教師周轉宿舍樓等附屬設施齊全,目前鎮中心小學已經進駐園區運轉,還為鎮初中預留了足夠的建設空間,為今后實行大學區制奠定了基礎。
“通過建設教育園區集群,園區之間形成競爭,縮小了學校之間、師生之間的差距,拉動區域教育的整體發展,促進了教育公平。四個教育園區像四根梁柱穩固了全縣義務教育的基石,成為提升全縣鄉村教育質量的重要支點。”秦安縣教育局局長宋侃高興地說。
創新“雙走”模式
培育鄉村教育新的增長點
“走教”模式是秦安縣教育園區的“重頭戲”,4個園區通過創新“ 學生不動教師動”和“教師學生一起動”的“雙走”模式,確保學生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
教師“走教”模式是“學生不動教師動”,教育園區根據全鎮學校校點分布和交通狀況,確定“走教”線路,每條“走教”路線配備專車,為教師到各山區教學點上課“擺渡”。早上從園區統一乘車到教學點,晚上再從教學點接回園區。
“教師學生一起動”是教師到一個相對集中的學校送教,每周兩個下午,園區把微型教學點的學生用校車接送到教師送教學校一起上課、參加社團活動。
通過這種方式,微型教學點的學生和其他學校的學生一起參加活動,展示才藝,互相交朋友,增強了教學點孩子的自信心,開闊了眼界。
“湫果坪教學點的兩名孩子由校車接送到兩里外的高樓小學參加活動,一個學期下來,家長表示孩子變得活潑了,也愛學習了。” 蓮花鎮教育園區主任王軍玉說。
強化教育教學
促進鄉村學校內涵發展
“教育園區聚合了全縣人、財、物等優質教育資源,在園區硬件建設完成后,必須把工作重點轉到抓學校內涵發展上來,通過‘園區+走教’模式的推廣實施,使優質教育資源的潛力和活力得到釋放,從而全面提升教育質量,真正得到老百姓的認可。”秦安縣教育局副局長袁岳平說。
蓮花鎮教育園區重視學校薄弱學科建設,園區針對各校英語、科學、音樂、體育、美術等薄弱學科給“走教”教師壓擔子、定任務,平時加強督查,將“走教”教師的工作納入年度考核,確保全學區所有小學和教學點開齊開足課程的基礎上,所任學科的質量有提升,學生有進步,學校有變化。
隴城教育園區加強教學細節管理,針對教育教學的熱點、難點問題,園區定時召開專題教研會、班主任管理經驗分享會、校長管理經驗分享會、小班教學展示分享會,經常開展同課異構;園區還建立了QQ群、微信群和個人空間,將優秀教學課例、教學敘事、教學課件等資源及時上傳教學資源網,便于各基層學校教師交流互鑒;平時園區管理者實行推門聽課,隨時抽查教師教學情況,每年臨近期末園區組織作業展評,并把作業質量作為教師工作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
在教研著力,教學才能有力。秦安縣各教育園區緊緊牽住以教研促教學這個“牛鼻子”,開展高頻度、多層次、接地氣的教研活動,為教育教學工作不斷輸入新鮮血液。
安伏教育園區教研中心探索開展基于具體問題的分學科小教研活動,每周面向一線教師收集近期教學中發現的急需解決的問題,根據問題確定活動主題和參與研討教師。教師對征集到的問題進行梳理,篩選出幾個重點問題分析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對策;教研中心將研討成果在全學區分享,并制作量化實施表,各教學點先進行一個月的實施,對實施情況進行量化檢測,教師結合活動實施情況撰寫教育小故事,學區根據實施檢測情況進行二次修改完善,在全學區推廣實施。
“小教研堅持問題導向,切口小,針對本學區某個學科的一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既能檢測教師的教學情況,又能關注到教學點和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學區內學校和學生的共同進步,最終實現均衡發展的目標。”安伏鎮教育園區主任李文斌對小教研活動的推進充滿信心。
“以教育園區為樞紐、以教學點為輻射點、以服務人口為覆蓋面、以學生健康成長為發展目標的‘走教’模式,高度關注薄弱學校、弱勢群體、薄弱學科、薄弱環節,補齊了鄉村教育的短板,促進了教育均衡發展,提升了區域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新的支點。”秦安縣縣長王龍強說。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