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秦安縣創新教學模式解區域教育均衡發展難題
——“園區+走教”探出山村教育新路
特約通訊員 閆鎖田
![](/Files260/BeyondPic/2021-1/22/210122101825ebe3fce2ff14a9.jpg)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教育面臨小學布點多、班級規模小、生源萎縮、師資不均衡、教育資源短缺、教育質量普遍偏低等困境。為破解農村教育發展難題,2015年,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率先在當地隴城鎮建成了集食宿、辦公、管理于一體的教育園區,創新“園區+走教”的辦學模式,變學生“走讀”為教師“走教”,有效解決了農村學校課程開不齊、師生留不住、發展不均衡等難題。
創新“走教”模式,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教師“走教”是隴城教育園區的“重頭戲”。園區“走教”教師分為兩類:一類是78名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教師固定在“走教”學校;另一類是12名品德、科學等綜合學科和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的教師實行巡回“走教”,每周二和周四為巡回“走教”時間,同一學科教師到2至3所學校“走教”上課。
巡回“走教”教師不僅可以綜合“走教”教學點學生的情況制定混齡教學案,還要在音體美專業教師短缺的情況下保證教學點開齊開足課程。青年教師王昕是園區音樂“走教”教師,2020年她在3個教學點為59名學生上了102節音樂課,教學生們學會了25首兒歌。
教育園區積極開展小班教學探索,形成了小規模學!耙恍б稽c式”的教學片區模式和“山川結對幫扶”模式,有力推動了教學點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張灣小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該,F有六個年級72名學生,最大班額14人,最小班額7人,學校采用抓養成教育、桌椅擺放、師生互動、作業面批面改和社團活動等形式推行小班教學,近兩年教學質量明顯提升。
校本教研發力,培育教育質量新的增長點
近兩年來,天水市、秦安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把教研活動作為提升教育園區教育教學質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鼓勵青年教師學習音體美等專業知識,培養全科教師,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奠定基礎。大規模教研主要以班主任工作交流研討、畢業年級備考研討會、“同課異構”優質課大賽、新入職教師培訓、學困生轉化等活動為載體;小規模教研主要開展同課異構、教學設計、問題研討、說課比賽等內容,園區內學校有效早讀、小班教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有了較大突破,教師專業素養也明顯提升,成為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新引擎。
5年來,隴城教育園區先后有5000多名山區孩子實現高質量就近入學,鞏固了義務教育“控輟保學”成果,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升。從近3年小學六年級質量綜合評估來看,隴城鎮全鎮學業測評由2015年的全縣第14名上升到2020年的第8名,園區內校際之間的語文、數學、英語學科分差明顯縮小。全學區先后有38名流出的學生回到原學校就讀,其中山王教學點由最初的4名學生已經增加到40多名,園區內12個教學點普遍實現學生數量和教學質量“雙提升”。
由點到面推廣,讓“盆景”長成茂密樹林
為放大教育園區的效應,鞏固提升教育園區的成果,天水市教育局全力推動教育園區建設提檔升級。
秦安縣在確保隴城教育園區運轉的基礎上再發力,進一步拓展資金籌措渠道,籌資 1.67億元,在蓮花、五營、安伏和王尹鎮新建了4個教育園區,目前均已完成主體工程,將服務4鎮99個行政村85所學校,受益群眾14.5萬余人、學生1.04萬人,逐步形成以隴城教育園區為樣本,輻射帶動至全縣的教育園區辦學模式。已經完成主體的蓮花津南教育園區總投資3764萬元,其中爭取到天津津南區教育扶貧專項資金2000萬元。
目前,天水市教育局已經制定相關方案推廣農村教育園區辦學模式,力爭到2025年底,全市建成一批農村教育園區,配合教育園區基礎建設,實施質量連片提升工程,在鄉鎮域范圍內組建起緊湊型和立體式“大學區”,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打造教育園區是深化農村教育改革發展的有效舉措,下一步將在全市選擇城鎮化進程較快、經濟實力較強、教育基礎較好的鄉鎮先行試點,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讓‘盆景’長成一片茂密的樹林!碧焖形逃の瘯、市教育局黨組書記伏平說。
(天水在線編輯: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