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6月18日電題:蘭州大學構建人才“小綠洲”調查
新華社記者任衛(wèi)東、張文靜
今年6月,33歲的董世輝正在蘭州大學的全力支持下,進行天然產物的酶學催化機制研究。而去年6月,他還在國外一所高校從事博士后研究。對他而言,回到西部,加入蘭大,是他近年來最明智的選擇。
![](/Files257/BeyondPic/2019-6/18/19061820243a6f757ee3877042.jpg)
圖片均由蘭州大學提供
2016年,蘭大樹立起“人才就是核心競爭力”的理念,從政策支持、條件改善等方面持續(xù)改革,厚植人才成長沃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董世輝”在這里筑巢安家。
查找原因 源頭改革用好人才
20世紀90年代,蘭大骨干人才紛紛“東南飛”。經過學校多年努力,人才流失現象得到緩解。但幾年前,人才流失現象又有所抬頭。2016年,學校從政策支持、條件改善和物質保障等方面改革,厚植人才成長沃土。
蘭州大學人力資源部部長杜生一介紹,學校下放績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權力,釋放學院活力;尊重教師的有效勞動,鼓勵在技術推廣、政策咨詢等方面做貢獻,并將這些貢獻納入職稱評聘、年終考核和聘期考核,確保“勞有所獲”。
作為扶貧專家,蘭州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教授陳興鵬在精準扶貧中做出了積極貢獻,得到了學校認可。
![](/Files257/BeyondPic/2019-6/18/19061820244c37093cb843cc2d.jpg)
杜生一說:“精準扶貧的工作,有時難以量化,但學校將他的工作量作為年終考核的成果以及評優(yōu)評獎的依據,并從績效工資方面給予獎勵。”
學校還打破現有人才資歷年限壁壘,設置青年教授崗位,考核通過后聘為教授;對引進的年輕人才設置青年研究員崗位,鼓勵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全校先后有34位青年教師受聘青年教授,32位引進人才受聘青年研究員。
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表示,2018年,學校止住了人才隊伍非正常流動的勢頭,通過大力開展引進人才的工作,進來的人才多于出去的。
積極謀劃 不拘一格招攬人才
在穩(wěn)定人才的同時,蘭大也重視搭建事業(yè)平臺引進高層次人才,對學院實行引進一個人才獎勵一個高級職稱指標的措施。
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北京大學教授賀金生去年加入蘭大,任草地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賀金生說:“實驗室有多個野外臺站,這是獲取一手數據、做出一流成果的保障。在這里做研究接地氣。”
董世輝和愛人羅尚文此前在國外高校從事化學生物學相關的博士后研究。去年回國后,他們在眾多“橄欖枝”中選擇了蘭大化學化工學院,看重的正是學院“一門六院士”的科研環(huán)境和踏實的學風。
![](/Files257/BeyondPic/2019-6/18/19061820248a411798c5d8750b.jpg)
2018年,蘭州大學黨委書記袁占亭專門帶團赴海外延攬人才。在海外一家實驗室工作多年的劉志毅在參加座談會后與袁占亭進行了交流,認真思考并實地考察后,他決定“依托蘭大,著眼事業(yè)”。
劉志毅過往的經歷中沒有任何西部的影子,卻成為2018年蘭大海外招聘全職來校工作第一人。他說,國外生活平穩(wěn),但事業(yè)發(fā)展空間有限,他希望走出更有意義的人生軌跡。
數據顯示,去年,蘭大新進教學科研人員118人,其中新增院士5人、國家人才工程入選者22人、海外人才37人。
主動作為 構建人才“小綠洲”
經過多番努力,蘭大在引人方面實現了從伊始的“來者不拒”到現在“優(yōu)中選優(yōu)”的局面。
一方面,學校主動融入國家倡議,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太極計劃和泛第三極研究等國家行動,并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推動蘭州榆中生態(tài)創(chuàng)新城建設,為人才搭建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平臺。
![](/Files257/BeyondPic/2019-6/18/19061820245df65c4a4788c928.jpg)
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計劃在中亞開展相關研究,逐步打造“一帶一路”天氣氣候災害的預報預警系統(tǒng),使沿線國家分享中國科研紅利。他說:“有了平臺,大家就有事干、能干事、干成事。”
另一方面,用熱情的服務打消人才工作的后顧之憂。蘭大為引進人才提供周轉公寓,并依托附屬醫(yī)院的優(yōu)勢,為高層次人才建立健康檔案、醫(yī)療保健“綠色通道”,和北京師范大學共建附屬學校,改善職工子女就學環(huán)境,用暖人心的工作加強人才歸屬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