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應天水師院邀請,中制智庫研究院院長焦新望博士來校作了題為《現代化經濟體系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學術報告。
報告會前,天水師院舉行了兼職教授聘任儀式,校長安濤為焦新望頒發了兼職教授聘書和天水師范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聘書。
焦新望對受邀并受聘為天水師院兼職教授及鄉村振興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表示感謝,并表達了今后在推動中制智庫研究院與學校、特別是鄉村振興研究院深入開展合作的意愿。
在報告中,焦新望從解讀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切入,結合中央經濟會議提出的2019年七項重點工作任務將“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位列第一談起,深入分析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與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他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焦新望介紹了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由來及內容。他指出我國經濟體系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殘缺到比較完整、從計劃到市場、從封閉到開放的歷史性變化,為我國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支撐。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沒有改變我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發展仍然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的現實之需。對于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容,焦教授認為至少應包括產業體系、市場體系、分配體系、區域體系、生態體系、開放體系和經濟體制(制度體系、治理體系)七個方面,同時他也提出了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堅持的五大要點,即一個方針、一條主線、兩個著力、三個變革和四大協同。
最后,焦新望重點講解了制造業如何高質量發展。他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首先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而產業體系中實體經濟和制造業是重中之重,是構成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基礎,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興國之器,必須高度重視。同時他認為我國制造業面臨著諸如舊模式的制約、后發優勢比較優勢衰減、中國制造遭遇圍追堵截、國際貿易環境惡化等挑戰,為此他提出通過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建立社會主義現代產業體系、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實現供需動態平衡,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著力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等方式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不斷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產業基礎。
焦新望簡介:
經濟學博士,中制智庫研究院(工信部智庫聯盟成員)院長。曾任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民營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改革》雜志主編,《經濟觀察報》研究院院長,兼任浙江大學民營經濟研究中心、蘇州大學蘇南發展研究院、南京大學長三角研究中心、西南財大商學院兼職研究員,廈門市、蘭州市經濟顧問,中國勞動學會常務理事、先進制造業委員會副主任。發表過一系列有影響的研究成果,獲得過第十一屆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等獎項,所主持的一系列活動在財金界有廣泛影響。著有《蘇南模式的終結》、《誰來擔綱中國經濟》、《村莊發育、村莊工業的發生與發展》等。2000年前后因“蘇南模式的終結”一文引起全國性大討論,并推動了全國鄉鎮企業改制。主編《公司的力量》(大型紀錄片、主筆之一)、《改革30年經濟學文選》(上下卷)、《中國經濟學經典文選》(上下卷)、《四十年改變中國:經濟學大家談改革開放(全兩冊)》、《改革40年經濟學文選(上下卷)》、《民生中國系列叢書》(17本)等。
(天水在線編輯:呂婉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