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9月20日電(“新華視點”記者俞菀、潘旭)近日,教育部發出各級學校監管令,針對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特別強調不得對學生實行有償補課,堅決糾正和整治個別學校教師課上故意少講,課下有償補課的惡劣做法;在此之前,各地也紛紛出臺了相關防治措施。然而,“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道道禁令之下,有償補課的現象在不少地方依然普遍存在。
利益的鏈條上 眾“師”皆知的秘密?
近幾年來,幾乎所有的省區市地方都在治理有償補課。光2012年上半年,陜西、山東、浙江、貴州等地就相繼出臺了處罰禁令。上海更是明確提出,學校或教師凡是組織或參與有償補課的,一律取消當年評優、評獎、晉升、職稱評選等資格,并追究紀律責任。
這些措施能杜絕有償補課嗎?上海市某實驗性示范性中學教師王山(化名)向“新華視點”記者坦言,有償補課是眾“師”皆知的秘密,主課老師大都做過。真要追究責任,估計學校里就沒幾個老師了。
家長們會相互打聽補課門路,老師也會互相介紹補課資源,形成一整條利益鏈。“學生想、家長想、老師想,怎么禁啊?”王山說,“目前升學率仍是學校的命脈。如果你是市重點的老師,那區里的普通中學生源不斷,有時還要托人才能去名氣大的老師那補課。”
王山也坦言,自己并沒聽說學校有老師因為有償補課而被查。“處理一個好教師,學校也會‘手軟’。”王山說,有一次,自己被一名副課老師舉報,但最后校領導將有償補課定義為“影響正常教學秩序的收費補課”,并未嚴懲。
各地禁令表述各不相同,似乎都為有償補課留了“小口子”。上海某區實驗性示范性中學教師李靜(化名)說,只要求老師不能在課堂上“留一手”。但是否“留一手”如何界定?誰來界定?
補課賺“外快” “有償”取證難?
上海一位老師向記者透露,有償補課往往會按學生數量分類。如果一堂課十來個學生,每次2課時(一個半小時),收費在100元左右。如果“一對一”輔導,一次收費達500元甚至更高。這一報價與記者從家長那里了解來的行情基本吻合。
家住上海市徐匯區的學生家長毛先生說,任課老師的補課收費信息往往通過家長之間交流獲得。也有補課老師不收錢,會以其他名義或者在其他場合下,收禮或收卡。初三、高三補課“生意”最為紅火。
李靜說,學校里有老師介紹本班學生去不同年級、相同備課組的老師那里補課,事后五五分成,“有老師一個寒假或暑假,靠補課收入就能有4萬到6萬元。”
這種賺外快的方式,似乎已經成為教師職業中的潛規則。“淡定”的背后,是有償存在取證難度,不具可操作性。毛先生說,老師補課收錢、收禮的都有,但多數家長心甘情愿,不會去舉報。
“有些名師開班,不熟悉的孩子送都送不進去。有些老師補課還有成績提高的承諾。我們只要孩子有進步,花錢沒關系。而且不管怎么樣,總比外面的培訓班可靠。”上海寶山區一高二學生家長姜女士說。
如何將有償補課趕出“灰色地帶”?
不可否認,各方禁令有其積極意義,也有很多教師堅持原則,對“有償補課”嗤之以鼻。不過,專家認為,要真正解決問題,必須明確有償補課的法律界線,并適當提高教師待遇。
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會會長徐承博說,對于有償補課,要么堅決取締,納入法律;要么規定,只要不違反《義務教育法》和《教師法》,可以進行。但必須對違規界線、追究制度等進一步明確,不能模棱兩可,且要嚴格落實。“一旦發現教師違規,應立即被正規學校開除,可以專門到補習學校去任教。”
上海市光明中學校長楊翎說,適當增加教師收入與建立嚴格的教師評價制度是相輔相成的。“學校管理的是教師在學校上課的狀態和結果。只要教師上課不認真、不投入,對學生不平等,不管課外做不做有償補課,都要追究問責。”
從長期看,仍要堅持考試、升學制度改革,完善教育資源的合理布局分配。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技研究院院長丁鋼說,目前,多地教育部門頻出“減負”規定,但是,升學主要還是依靠考試分數。“就好比總的壓力不變,校內的減輕了,校外的(有償補課、各類與升學掛鉤的補習班)壓力自然就重了。”
記者了解到,本學期開始,上海市第八中學“男生班”正式開學,全班學生都是通過“自主招生”升學。校長盧起升說,高中可根據特色嘗試自主招生,中考不再是進高中的獨木橋,文化課成績不再是家長唯一看重的,有償補課也會逐漸失去生存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