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照29日公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教育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稱《教改綱要》)正式文本和此前的公開征求意見稿,正式文本中在“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部分增加了“清理并規范升學加分政策”。
增加“清理規范加分政策”
清理并規范升學加分政策此前列入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點。此次發布的《教改綱要》正式文本中在“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部分增加了“清理并規范升學加分政策”。
教育部的加分規定只有14種,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卻有近兩百種加分規定。很多高校雖然在招生簡章中認可省級招生部門的政策性加分,但也持謹慎態度,清華大學去年提及“承認全國各省市教委、考試院認可的政策加分(不超過20分)”,今年該校在此條上增加了“原則上”三個字。
征求國際組織意見
《教改綱要》的最終文本將意見稿中的“完善招生錄取辦法”修改為“完善高等學校招生名額分配方式和招生錄取辦法”。
對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問題,由“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更改為“制定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教改綱要》工作小組負責人介紹說,《教改綱要》文本從2月28日至3月28日公開征求意見,同時還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經合組織、歐盟等部分國際組織提出意見。
鏈接
近半高考狀元加分制造
本報訊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 連日來,關于今年各省區市高考狀元統計數據的差異把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推上了風口浪尖。
7月18日,北大宣稱全國各省份文理第一名中,除兩成報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被北大收入囊中。
一天后,清華招辦發布“捷報”稱九成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第一名填報了清華。
兩校錄取的狀元相加,比例遠遠大于100%,輿論一時嘩然。
針對公眾對數據真實性的質疑,清華和北大很快澄清———其實,是因為數據統計的方法和依據不同。在高分考生的數量上,清華依據的是考生的裸考分數(指沒有額外加分),而北大采用的標準是各地省級招生部門提供的加分后分數。
北大、清華今年的狀元門口水戰,揭開了籠罩在狀元光環下的“新衣”———大量高考狀元依靠加分制造。
文章稱,除西藏、山西外,其他29個省區市的65名文理科狀元中(部分省份有分數并列),共30人存在加分,所占比例為46.2%。
政策比較
“以人為本”納入指導思想
《教改綱要》工作小組負責人說,“以人為本”納入了《教改綱要》的指導思想。
征求意見稿中“以人為本”寫進了文本第二章的“戰略主題”中。在這一處得以保留的情況下,“以人為本”還寫進了第一章“指導思想”中,地位得以明顯提升。
學前教育“加大政府投入”
與意見稿相比,《教改綱要》正式文本學前教育部分修改較大。正式文本中明確提出“加大政府投入”。《教改綱要》工作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說,這強調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強化政府責任。
征求意見稿中提出的“制定學前教育辦園和收費標準”改成了“制定學前教育辦園標準”,去掉了“收費標準”,關于學前教育收費規范上增加了“完善幼兒園收費管理辦法”。由“積極發展公辦幼兒園,大力扶持民辦幼兒園”改為“大力發展公辦幼兒園,積極扶持民辦幼兒園”,并提到了嚴格執行幼兒教師資格標準,切實加強幼兒教師培養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