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開局:規劃或年中出臺
本報記者 馬暉 見習記者 杜文景 北京報道
編者按
繼醫改之后,教育將在2009年成為下一個系統改革的公共品。教育改革,不但關切百姓民生,更關系中國未來公民社會的成長。
所幸,在教改規劃的制定中,我們除了看到高層的清晰判斷和大力推動外,也看到政府引入更廣泛社會意見的決心。
我們愿意記錄并推動這一場勢必影響深遠的變革,是為教育改革系列報道。
本報記者從權威渠道獲悉,正在制定中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下文簡稱《規劃》)可能會在今年年中推出一個方案稿,向全社會公示。
1月4日,中央政府門戶網站以《百年大計 教育為本》為題,全文刊發了溫家寶總理在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會議上的講話,溫家寶在文中表示,“研究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是本屆政府必須著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而在教育部1月2日公布的2009年工作重點中,也明確提出了,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制定一個人民群眾滿意、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發展要求的規劃綱要,對未來十二年教育事業改革發展作出全面規劃和部署。
一場聲勢浩大的教育改革將緩緩拉開帷幕。
溫家寶親自掛帥力推
對于中國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最高決策層思路清晰,制定《規劃》成為頭等大事。2008年底,國務委員劉延東在教育工作會議上表示:“胡錦濤總書記對這項工作非常關心,提出明確要求。溫家寶總理十分重視,并親自擔任規劃綱要領導小組組長。”
近期,溫家寶總理在中央黨校的一次講話中,談到了對中國教育的認識,總結為四句話:現在的教育發展還不能夠完全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教育質量急待提高;教育投入急待增加;教育體制急待改革。
“這次《規劃》的制定,重點就是解決這個‘一個不適應、三個急待’的問題。”一位參與到《規劃》制定的教育界人士表示。
對于這個新的《規劃》,溫家寶本人寄予厚望,“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第一個教育規劃,制定一個讓人民群眾滿意,符合中國國情和時代特點的規劃,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乃至整個現代化事業具有重大意義”。
2008年8月29日,作為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組長的溫家寶總理,親自主持召開了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聽取教育部關于制定《規劃》工作情況的匯報,審議并原則通過《規劃》制定工作方案。
自此,圍繞著《規劃》的制定,新一輪教育改革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正式破局。
據參與到《規劃》制定中的一位專家介紹,“從目前《規劃》制定的進展來看,2009年8月份很可能就會推出一個方案稿進行公示,以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
而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認為,目前《規劃》“正在進入深入調研、廣集眾智的階段,國務院領導時確要求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群眾意見見議。”
重大專題待破題
“就我所知,目前綱要的調研工作總共確定了11個重大專題、36個子課題,涉及到教育領域的方方面面。”作為教育部聘請的課題組專家,北京理工大學文學院教授、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教授說。
依照計劃,《規劃》將主要對2009年到2020年教育改革和發展做出安排。作為指導未來十二年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在《規劃》的制定過程中,強調其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相適應,體現“全局性、宏觀性、長遠性和戰略性”。
另一方面,可操作性也是一項改革能夠得以開展的重要保障。因此,《規劃》的遠近期目標相結合,總規劃分規劃相配套,就顯得至關重要。
根據《規劃》制定計劃,這12年也將分階段規劃,遠期的目標和措施要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教育的要求聯系起來考慮;近期可以規劃細一些,將與教育“十一五”規劃相銜接,保持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系統性、連續性。
對于總體規劃而言,主要是以普及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為核心,確定到2020年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總體任務和重大政策措施,對教育規模、結構、質量等提出具體要求。
而分類規劃,則主要是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綜合考慮人口結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新特點,提出各級各類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具體目標和政策措施。
每個分類規劃是總體規劃中有特色的一部分,包括對大學、中學、小學、職業教育、學前教育、終身教育、民辦教育等發展,都將分門別類地作出專題性的規劃。
“規劃要有戰略思想和宏觀思路,也要有實實在在的政策措施,增強可操作性。”溫家寶強調。
據楊東平介紹,本次《規劃》課題組成員通常由教育系統內部的專家學者和教育部的官員組成,囊括了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各地的教育廳局以及教育部的相關人士。課題組在制定規劃時間,也會召開不同層面的座談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教育部在其中居于主導地位。
漸進式改革地方先行試點
至于《規劃》所涉及到的教育改革的具體內容,溫家寶表示,在制定規劃的過程中需要對一些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研究,給予明確的回答”。
他提到了八個方面的問題,亦可看作是未來教育改革的重點難點。
比如義務教育的問題,溫家寶提出“要把義務教育辦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對目前社會反映義務教育中優質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的問題,要找準癥結所在,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措施。
“我非常贊同教育資金的多樣化來源,在全社會崇文重教要利用全社會的資源,這項工作我們也可以列入規劃。我們說企業家身上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他的收益回報社會最好是投資教育。”溫家寶表示。
楊東平說,在美國,大企業的很多主張最后都變成了政府的教育決策。但在中國企業家很少投資教育,在教育問題上基本上是處于失語狀態的。“希望政府能給企業家們提供更多的參與教育事業的平臺,”楊東平表示,“或許對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將起到很重要的推動作用,這支力量不容小覷”。
有教育界人士表示,政府在義務教育階段幾乎是擔負無限責任,在非義務教育階段到底擔負什么責任,邊界一定要劃清楚,給民辦教育的發展留出什么空間、給予什么獎勵一定要說清楚。
“政府定位了,學校才好定位。政府和學校都定位了以后,整個社會支持教育的這樣一個功能也才好定位,”張力表示,“要解決好從宏觀體制到微觀體制的一系列問題,政府的責任是必須要首先界定清楚的。”
關于辦學體制的改革,也將是此次《規劃》中的另一個重點。
目前的改革思路是:不同類型學校的領導體制和辦學模式應有所不同,要尊重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教育方針、教育體制、教育布局和教育投入,屬于國家行為,應該由國家負責。具體到每個學校如何辦好,還是應該由學校負責、校長負責。
溫家寶強調,教育是重大民生問題,全社會都很關心。規劃的制定要開放,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特別是校長、教師、學生和家長的意見。每一類規劃和一些重大問題,都可以拿到全社會討論,“在爭論中求得共識,得到認同”。
2009年的教改涉及社會各個層面,前述參與《規劃》制定的教育界人士表示,教育改革最好采取增量改革的方式,采取漸進式的改革方式,從易到難、從能夠做的地方開始做起,從有條件的地方開始試點,逐漸的總結經驗,逐漸推展;而不采取動存量、突變性的改革。
“我們希望形成一個以地方的經驗為依托,逐漸地、有步驟地在更大范圍內推廣的新格局。這樣的格局成本相對比較低,雖然進展可能會相對慢一點,但是我們不至于付出很大的代價,冒很大的風險。”他說。
“邊研究邊試驗,先地方試點后推廣”的模式,已經得到高層共識,溫家寶表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許多工作不能等規劃全做好了才進行,“有些看準了的事情,可以先行試點,試驗成功了立即實行,這也是我們這次制定規劃的一個特點”。
而劉延東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表示:“要把制定規劃與解決當前緊迫問題結合起來,看準了的問題就要著手解決,重大問題要堅持試點先行,試點成功、取得成熟經驗后再面上推廣。”來源:南方報業傳媒集團-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