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一片藍天下
——改革開放30年我省義務教育蓬勃發展
“上去個高山望平川,平川里面最美的是校園……”當悠揚的花兒裹著山村的薄霧回蕩在隴原的溝溝坎坎之間時,透過第一縷晨曦望去,一棟棟嶄新的教學樓、一座座朝氣蓬勃的學校佇立在廣闊的土地上,農村老人們這樣的話一點也不夸張:“咱鄉里最好的房子就是學校。”
2007年,我省“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終于實現,全省98.94%學齡兒童都能走進學校讀書了。
2008年秋季,在隴原的城市鄉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全部免除,娃娃上學繳納學雜費已經成為歷史。
這所有的一切,都是改革開放30年來甘肅基礎教育事業發展所取得的成績,用省教育廳廳長白繼忠的話來說,我們想讓千里隴原的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從破窯洞土臺子到磚瓦房白粉墻
在甘肅教育系統工作了幾十年的原省教委主任王松山回憶:30年前的甘肅農村,幾間土坯房就已經算是像樣的教室,更多的地方,學校連基本的教室、課桌、書本都沒法保證。在隴南,幾截樹干撐起來的席子就算是教室,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孩子們就在這樣的環境里讀書學習;在慶陽,共有900多孔舊窯洞用作學校的教室,這些窯洞里不僅光線微弱、陰暗潮濕,還隨時有著塌方的危險。教室里,娃娃們坐在泥墩子上學習,用來寫字的“課桌”多半是土臺子,甚至就是一塊搭在磚塊上的木板,課本也并不是人手一冊,一些家里困難的學生只能和別人合看一本教材。一到冬天,沒有任何采暖設備的教室凍得孩子們小臉通紅,小手上甚至起了凍瘡……
1980年,“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號角全國吹響,一場“普九”的大潮在隴原大地上涌動。對于我省來說,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主戰場在農村,而貧困地區、民族地區的“普九”將是一場“硬仗”,為了打好這場“硬仗”,當時我省提出了中小學“一無兩有”的舉措:讓全省的中小學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學生人人有課桌凳。
一石激起千層浪,全省各地掀起了修學校、建學校的熱潮。環縣在建設資金十分緊缺的情況下,號召全縣干部群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些世代吃了沒文化苦的農民紛紛響應,有的老人捐出了自己的棺材板、有人捐出了準備箍窯的土坯、還有些年輕人捐出了準備結婚用的錢。在建設工地,除了必須雇請的技工,其他都是農民自發義務投工,課間10分鐘,學校師生也幫著搬運磚料,短短3年,環縣徹底告別窯洞學校。臨夏的馬努海平時靠販運皮貨為生,當他看著自己家鄉的孩子們因為村里沒學校,一個個放下書包拿起羊鞭時,捐出自己的1萬元積蓄用于學校建設,學校急缺課桌,他二話沒說又拿出8000元買了100套課桌凳,在隨后的幾年里,馬努海先后捐出了自己販運皮貨攢下來的4萬多元,他的心愿只有一個:讓娃娃們回到學校念書。
環縣如此、臨夏如此、全省各地處處如此,1983年至1990年,我省用于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的總投資達9.01億元,共新建校舍236.67萬平方米,維修改造危房446.39萬平方米,添置課桌凳57.82萬雙人套,在此后10年間,我省又修建中小學校舍684.83萬平方米。
據一項不完全統計,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僅我省的群眾為教育事業自發籌集的資金就超過10億元。老百姓們這樣形容著農村學校的變化:“磚瓦房、白粉墻,五星紅旗迎風揚,娃娃進了新學堂。”
從自費上學到免費上學
2006年春天,13歲的藏族小姑娘安玉走進闊別了一年的學校。一年前,貧困的家庭再也拿不出錢為她交學雜費了,安玉只好輟學在家。
春天開學,臨潭縣店子九年制學校的老師來到她家里,告訴她:“現在上學不要錢了,住校的還給發生活費。”從這時開始,全省3.8萬名和安玉一樣輟學的貧困孩子重返校園,幫助他們回到學校的是我省建立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2002年,我省開始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部分貧困生提供免費教科書。
2005年,我省開始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中實行免雜費,免教科書費,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的舉措。當年,省、市兩級財政共同拿出6000萬元,承擔了全省43個國扶貧困縣免雜費的資金。
2006年1月20日,省政府出臺《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意見》,我省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全面啟動。
2006年春季開學,全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406萬中小學生全部免除雜費,262萬貧困家庭學生享受免費教科書,53萬多名貧困寄宿生得到了生活補助,僅2006年全省用于“兩免一補”的總資金多達9.6億多元。
此后,又一個好消息傳來,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我省46萬多名城市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的學雜費同樣免除了。
低保戶王玲的孩子在蘭州市鐵五小上學,開學不交一分錢就能給孩子報上名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王玲是隴南人,到蘭州多年卻一直沒有固定工作,再加上丈夫因病長年在家休息,一家三口的日常開支全靠王玲當綜治員的620元收入和低保費支撐。“這學期開學報名,學校不僅把學雜費給孩子免掉了,連書本也沒有收我們的錢,我以前那些擔心全都沒有了,而且家里的生活也寬裕了不少。”王玲說。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歷史進入20世紀80年代,隴原大地上掀起了一場“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大會戰;2004年,我省最貧困的地區又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兩基”攻堅戰,讓孩子們都有學上,這是大家的共識。
在未實現“兩基”的地區,學生家長、社會各界紛紛承擔起了責任,有聲望的活佛、阿訇出面說服群眾,讓他們把孩子送到學校,藏族老阿爸、老阿媽,逐學校而居,照料上學的孩子。
全省有關部門、學校通過對口幫扶,為攻堅縣助力;省內大中城市的學校送教下鄉、送物資下鄉;省直機關單位扶貧幫教、援建學校、救助貧困學生……
2007年底,經過嚴格的檢查評估,我省“兩基”達標縣達到79個,“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94.79%,我省實現“兩基”攻堅的目標。這組數字直觀地反映了甘肅省“兩基”攻堅帶來的收益:截至2007年底,全省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8.94%,比2002年提高了0.39個百分點,全省青壯年文盲率降到了5%以內,一批農村勞動力接受了技術培訓。
改革開放30年,甘肅的孩子從上不起學到人人上學、從自己出學費到政府出錢免費上學,基礎教育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
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白繼忠說,在經歷了以“兩基”攻堅為重中之重、著重解決學生“有學上”、“上得起學”的階段之后,我省基礎教育工作的關鍵就是要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著重解決學生“上好學”的問題。
近期,全省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提出了解決我省面臨的城鄉間、區域間以及區域內教育發展不均衡等一系列問題,關鍵就是抓好以寄宿制學校建設為特征的學校布局結構調整。
酒泉、慶陽、甘南等地已經開始了學校布局調整的嘗試,通過撤點、并校、建立寄宿制學校等措施,實現了學生適當向縣鎮和中心校集中,學校服務的覆蓋半徑、服務功能得到提高。
僅酒泉市近年來新建、擴建城市中小學10所,農村寄宿制學校25所,調整撤并農村中小學171所,使中小學數量從2001年底的582所減少到現在的411所,全市實現了高中職中全部集中在城區、初級中學基本集中在城鎮,鄉鎮舉辦九年一貫制學校和完全小學的辦學格局。
在我省下一步的基礎教育發展中,酒泉和慶陽的寄宿制學校建設經驗將分別在河西和河東地區推廣。一條窮省辦大教育、窮省辦強教育的新路子正在一步一步地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