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秦安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羲里媧鄉”桃李競芳菲
30年來,沐浴著改革開放的和煦春風,承載著秦安人民的殷切期望,秦安教育在創新中發展,在奮進中崛起,在跨越中騰飛,奏響了一曲激越高亢的時代凱歌。
再窮不能窮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近些年來,秦安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牢固樹立窮縣辦大教育的思想,努力構建以政府為主導、各部門參與、全社會支持的教育投入機制,使一代又一代有知識、有文化的青少年伴隨著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茁壯成長起來。
義務教育“一個都不能少”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始建于1905年的郭加中心小學蓋起教學樓兩幢,學校環境優雅怡人,已發展成為一所縣鎮兩級管理的六年制學校,學校有學生553名,承擔著除郭加生源外本鎮洛泉、王溝、劉溝等十多個村部分學生的教學任務。秦安縣五營中心小學始建于1936年。伴著每天的日起日落,附近十里八鄉的適齡兒童一茬又一茬,在該校度過快樂的童年時光。該校目前已成為一所制度健全、師資力量雄厚、管理先進、成績突出的示范學校,“泥巴教室泥桌子,泥巴腿教師泥孩子”的景象已徹底成為歷史。
這兩所歷史悠久的小學的發展情況僅僅是秦安縣小學教育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據了解,1978年,秦安縣有小學920所,其中村學近500所,在校學生65350名,學齡兒童入學率為84.6%,小學升學率為95.2%,但由于群眾生活困難,學生在校鞏固率低。當時,全縣有中學85所,其中完全中學24所,初級中學61所,其中初中生24696人,高中生6248人。1981年后,根據國家相關政策,全縣實施普及小學教育計劃,調整中小學校布局,撤銷了小學附設的初中班,對15人以下的村學進行了合并。之后,隨著1994年全縣實現“普初”和2000年“普九”,不斷進行學校布局調整,至2007年,全縣有小學383所,教學點97個,初級中學28所,一貫制學校3所,高級中學1所,完全中學7所。在校中小學生131913名。
為了確保各學校的正常運轉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不因家庭貧困而失學,近年來,秦安縣認真貫徹實施《義務教育法》,積極實施“控輟保學”工程,將控輟責任逐級分解,建立了控輟績效考核機制,同時規范電子化學籍管理,嚴把學生變動審批關,并建立控輟工作月報制度,及時做好對流失學生的勸返工作,控輟保學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時,從2006年春季開學起至今,全面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等制度的一一落實,逐步實現由“有學上”向“上好學”的歷史性轉變。截至目前,全縣小學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升學率分別達到99.70%、97.49%、99.81%和95.03%。初中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和升學率分別達到98.90%、96.23%、99.98%和39.31%。
農村學前一年教育和城鎮三年幼兒教育有了較大發展。2007年全縣有學前班15個,在班兒童494名;包括秦安縣這所省級二類幼兒園,全縣目前共有幼兒班26個,在園幼兒827名。
高考升學芝麻開花節節高
12月2日,記者在秦安縣教育體育局采訪時了解到,1978年,秦安縣有完全中學24所,教職工642人,其中民辦教師240人,在校高中學生6248人。1981年后,該縣調整普通中學布局,控制高中學校數量。經過調整,截至1983年,全縣有完全中學14所,1985年后進一步調整到10所。2000年,全縣實現“普九”后,隨著初中畢業人數的逐年增加,秦安縣不斷加大高中建設,努力擴大高中辦學規模,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高中教育,批準成立了民辦民生高級中學,2005年將縣一中改辦成了一所獨立高中,在城區新建了一所完全中學——縣五中,使全縣高級中學達到1所,完全中學達到7所,在校高中生達到14099名。
在大力發展高中教育的同時,秦安縣教體局還突出抓高考備考這一重點,確定了“立足教材、夯實基礎、研究考綱、精選考題、面向全體、補弱堵漏、加強領導、提高成效”的高考備考工作思路和“三輪復習、四個時段、七次檢測”的實施步驟。
今年3月上旬,縣政協組織教育界政協委員對高考薄弱學校如何加強備考工作開展專題調研,提出了進一步改進備考工作,提高備考效率的建議。縣教體局則對全縣完全中學的備考方案,師資配置,備考進度學情狀況進行了全面了解和比較分析,提出了全縣備考工作的重點和目標,扎實指導各校備考。與此同時,今年全縣先后三次舉辦了全體高三級科任教師參加的高考研討會,邀請西北師大附中和蘭州一中教師參會指導,使該縣教師直接感悟名校名師的備考策略。
針對農村完全中學部分學科師資力量薄弱、學生學業水平不高、高考重點內容難以突破等問題,縣教體局制定了幫扶農村高中備考計劃。從縣一中、二中選派備考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組成五個備考指導組,分赴農村高中組給學生講課,給教師解疑,參與農村中學的備考,有效提高了高考備考實效。2008年,秦安縣高考考生7758人,比去年增加了704人。全縣高考本科上線1406人,上線率為18.12%,較去年增加351人。
知識改變命運。從1978年到2008年,全縣本科、專科、中專錄取人數分別達到了8579人、11519人和13467人。這意味著有33565名學生的命運因知識而改變,而這一批經過高等學校培養的高層次人才,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職業教育取得歷史性突破
上世紀80年代初期,根據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秦安縣職業技術教育主要側重于農業、農機、醫療衛生等方面實用人才的培養,教學內容比較單一,辦學規模小。當時,全縣只設有古城、郭加、西川三所農業中學,一所秦安縣農業機械學校和在縣人民醫院設立的縣初級衛生學校。1986年,隨著秦安縣職業技術學校的成立,職業教育逐步向服務業、工業方面轉變。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努力做大做強全縣職業教育,積極推進職教資源的整合,2007年將縣教師進修學校、電大工作站、農廣校、農機學校、勞動就業與培訓中心并入職業技術學校,成立縣職教中心。加強縣職教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職教中心實驗樓。2007年縣職教中心籌資100萬元,縣財政撥付560萬元,征地70畝,使校園面積達到100畝。2007年,該校還爭取到省上實訓基地建設項目97.5萬元,裝備電子電工實訓室和計算機教室各兩座,辦學條件得到很大改善。目前,該校教職工達到128人,在校學生達到2333人。同時,縣職教中心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積極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再就業、技術培訓與推廣、扶貧開發等各類培訓,服務全縣經濟建設,兩年內共培訓人員9000多人次。2007年12月,縣職教中心順利通過了省上的省級重點職業學校評估驗收,并被批準為一所中等專業學校。
經過近30年的發展,2000年,秦安縣成人教育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近年來,鞏固掃盲成果與不懈開展掃盲工作并舉,截至目前,全縣青壯年非文盲率提高到98.5%,共有7.1萬農民先后接受了各種類型的實用技術培訓,占脫盲人數的96%。
教書育人描繪絢麗時代畫卷“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們牢固樹立窮縣辦大教育的思想,努力構建以政府為主導、各部門參與、全社會支持的教育投入機制,想盡一切辦法改善辦學條件。”秦安縣縣長王東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改革開放30年來,秦安教育事業在方方面面成效顯著。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后,在基礎設施改造、擴建等方面,秦安縣通過實施國家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項目、教育扶貧工程項目、中央補助“普九”項目、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項目、中小學危房改造項目等,中央、省、市共投入專項資金1.74億元,修建學校379所,完成總建筑面積28.3萬平方米。與此同時,縣上組織全縣干部群眾開展排危建校活動及爭取外援項目,籌資1200多萬元,維修、擴建校舍3.4萬平方米。目前,全縣有校舍總面積39.1萬平方米,比改革開放之初翻了近兩番。
現如今,學生人人都有課桌椅,70%以上的學校都有音、體、美器材設備。大多數學校都是磚木、磚混結構的教室或教學樓,全縣中小學的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現在,從縣城到鄉村,一所所花團錦簇的校園,一幢幢整潔美觀的校舍,一套套洋溢著現代氣息的教學設施,無不展現出秦安教育的蓬勃生機和無窮活力。與此同時,現代化遠程教育工程順利實施,多媒體、計算機等遠程教育設備落戶校園,現代化教學手段走進課堂,信息技術教育的快速發展,為全縣教育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做人民滿意的教師,是秦安教育永恒的目標。截至目前,全縣教職工總數達到6174人。至2007年,全縣就有272名教師被評為省、市、縣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有1人被評為全國勞模,3名教師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有69名、215名、662名教師分別獲得省級、市級和縣級“園丁獎”。隨著全縣教育事業的蒸蒸日上,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已經形成。
辦好每一所學校,推進教育公平,是新時期秦安教育不懈的追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征程中,敢于拼搏、勇于爭先的秦安縣教育人,必將用智慧和汗水描繪出更加絢麗多彩的時代畫卷。
本報記者王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