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 推進高質量轉型發展
中共嘉峪關市委書記 李忠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作為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始終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科技創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轉型發展、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要求我們堅定不移落實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搶占發展先機、贏得競爭優勢。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把握發展自主權的必然選擇。新中國成立71年來,從“向科學進軍”的時代號令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從“863”計劃到“973”計劃,從“兩彈一星”到核電、高鐵、量子、5G,一部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創新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深入謀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我國科技創新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繼黨的十九大作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部署之后,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描繪了到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的宏偉藍圖。尤其是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把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列在“十四五”發展重點任務之首,進行專章部署,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握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布局,為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實現我國科技創新進步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我們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始終牢牢牽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下好科技創新的“先手棋”,不斷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占領五個制高點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去年以來,省委省政府緊緊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最大機遇,提出打造文化、樞紐、技術、信息、生態“五個制高點”。這是我省著眼培植區域經濟發展優勢,實現內陸欠發達地區經濟轉型升級作出的重大任務安排。占領這五個制高點,打造西部地區創新驅動發展新高地,科技創新的作用舉足輕重。省委書記林鐸在全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強調,對于我省來說,突破發展瓶頸、解決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實現轉型發展和高質量發展,根本出路在創新,關鍵要靠科技的力量。省長唐仁健指出,如何培育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根本上要靠全面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來推動。我們要深入落實省委部署要求,更好地把鍛造長板與補齊短板、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自主創新與協同發展、完善制度與推動落實統籌起來,切實破解創新成果轉化、創新平臺建設、創新主體壯大、創新人才培育、創新投入支持等方面的制約和難題,不斷提升創新驅動優勢,為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不斷開創富民興隴新局面貢獻力量。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提高城市競爭力的迫切需要。當前,嘉峪關市正處在高質量轉型發展的關鍵期,推進關城、鋼城、核城“三城”建設,給未來發展贏得更多主動,迫切需要科技創新的有力支撐。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上,既需要充分運用大數據、遙測、遙感等技術手段,提升長城保護效果,也需要通過信息網絡、數字技術、聲光電技術等現代科技,建設智慧景區、數字長城,推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鋼城建設上,傳統產業的智能化發展、綠色化發展,面向市場需求的終端消費品研發制造,乃至5G、大數據、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新業態,都需要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在核城建設上,隨著國家核基地綜合保障區建設推進,后續將對我市在高端人才引進、高新科技研發、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帶來重大機遇,也給我們強化科技創新服務保障形成一定挑戰。要繼承發揚開拓創新的城市精神,堅持創新在全局工作中的核心地位,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推動科技創新不止步,深化科技創新不停頓,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不斷厚植嘉峪關的競爭優勢。
加強科技創新,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期戰略。必須著眼新發展階段,踐行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化創新自信心,增強創新危機感,把鍛長板和補短板結合起來。尤其注重補短板的工作,全方位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讓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轉型發展。
一是著力打開高技術產業突破口。用足用好省上引導、扶持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產業成長的利好政策,結合嘉峪關市現有的產業基礎和特色優勢,把引進培育高技術企業、發展高技術產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點方向,確定并實施一批重大高技術研究開發項目、引進創新項目和產業化項目,開展重大關鍵產業技術攻關,加快形成產業規模,促進高端、高質、高新的實體經濟產業發展。把握“高”和“新”的發展定位,加快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引導高技術產業項目優先在園區布局,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企業和產業集群,掌握一批支撐產業和經濟發展的核心技術,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產品,推動嘉峪關工業園區早日躋身“國家隊”。加強區域內人才、技術、資源共享,培育高技術產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創新共同體,確保全市高技術產業在全省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加快提升科技與經濟融合度。注重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借助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大力支持酒鋼等重點企業開展“三化”改造,做強做大鋼鐵、鋁業、電力能源、裝備制造等板塊,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依托國家核基地綜合保障區建設,支持軍民融合產業園建設,加快發展民用核技術、核非標設備、核裝備制造業等產業,以科技創新推動形成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圍繞十大生態產業發展和創新鏈需求,部署科技重大專項,建設科技創新平臺,聚集各類創新要素,更加注重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開發,促進綠色生態產業提速發展。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產業發展,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興農,真正以科技創新引領鄉村振興。
三是突出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以全市5G建設試點為契機,圍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先進適用技術,打造經濟增長的“智能大腦”“數字引擎”。提升制造業數字化水平,緊盯大數據產業發展需求,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應用場景建設,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改造步伐,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大產業轉移承接力度,主動對接東部重要產業移出區技術優勢,在傳統優勢產業、高新技術、大數據產業、工業數字化改造等領域加強科技合作。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緊貼新時代民生需求,加大研發和應用力度,讓科技創新更多造福人民群眾,讓老百姓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不斷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圈。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和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加快科技部門職能轉變,持續優化科技政策供給,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善于發揮各類創新平臺的作用,借助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實踐,借助與酒泉、張掖、阿拉善等周邊地市的協同協作,借助與國內外高校和城市之間的科技交流合作,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區域創新高地。持續實施更大力度、更加靈活、更有人情的人才政策,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用環境留人,切實激發科技人才創新的熱情、創造的活力。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人才項目資金,培養造就一批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本土人才,不斷充實全市產業發展的人才庫、后備軍。
五是持續夯實科技創新落腳點。結合工作實際創造性落實各項科技創新政策,加大政策宣傳和解讀力度,主動為符合條件的企業、項目和人才兌現政策,確保企業“不來即知”“不來即享”,最大限度發揮政策綜合效應。加大政府財政科技投入力度,通過調整存量資金、優化支出結構等手段,給予科技創新真金白銀的持續投入。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進一步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讓科技人才價值得到充分尊重和體現。客觀評估全市“十三五”科技發展基礎,研究提出“十四五”科技創新的目標指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謀劃一批帶動性強、成長性好的創新平臺和科技項目,為“十四五”發展謀好篇、布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