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闊隴原潮 走進新時代】
雄關鋼城 風景獨好
——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全媒體采訪團走進嘉峪關
甘肅日報記者 曹義成
冬日,走進戈壁鋼城嘉峪關,別有一番味道——湖水雖已冰凍,樹木也已蕭瑟,但滿目廣廈華棟,車輛川流不息。華燈初上,停下腳步,品嘗一把火熱的大漠烤羊肉串,抑或到對面的咖啡館點一杯醇香的咖啡,領略一下傳統與時尚,會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
然而,在每天都要出門跳舞的嘉峪關市民劉秋環的眼里,這一切都已習慣:“嘉峪關宜居、宜業、宜游,出門轉角就是風景,那個‘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的嘉峪關早已成為記憶。”
告別“一柱擎天”,走向多業并舉
12月7日,雪后初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媒體采訪團來到位于嘉峪關關城對面的嘉峪關方特絲路神畫項目基地時,這里銀裝素裹,紅墻青瓦的仿古建筑群明亮耀眼,熠熠生輝。
總投資31億元、占地面積約1000畝的嘉峪關方特絲路神畫項目,總建筑面積達到11萬平方米。整個項目以傳統文化為創意基礎,由10個室內大型單體項目和200多個室外單體項目以及景觀構成。
“目前,項目土建(鋼構)已完成,室內設備安裝、調試正在加班加點進行,明年5月即可開園營業。”項目負責人李佐告訴記者。
嘉峪關旅游局局長趙淑敏表示,絲路神畫項目建成后,將與嘉峪關關城、花卉博覽園、嘉峪關方特歡樂世界形成四輪驅動效應,預計將解決嘉峪關就業人口2000人左右,為嘉峪關的旅游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酒鋼打個噴嚏,嘉峪關就得感冒”。嘉峪關市委書記李忠科形容說,嘉峪關因酒鋼公司而崛起,歷史上一直是一產小、二產大、三產弱的產業格局,工業比重一度占到80%。
為改變“一柱擎天”的產業格局,嘉峪關市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走轉型升級之路。
“要歡樂,來方特。”2015年,總投資20余億元的嘉峪關方特歡樂世界建成,與嘉峪關關城構成了兩大旅游主體。“方特效應”迅速顯現,強勢帶動全市住宿、餐飲和交通等第三產業發展,實現了過境游變為過夜游,團隊游變為自助游,觀光游變為體驗游的質的轉變。
借著“方特效應”的強勁東風,嘉峪關市強力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相繼實施了關城大景區五大項目,以及討賴河生態景區、中華孔雀苑、峪泉古街等重點景區建設項目,旅游項目累計投資近百億元。大力發展節會經濟,打造了嘉峪關國際短片電影節、航空滑翔節、國際鐵人三項賽等多項節會和賽事。2011-2017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數累計超過3440萬人次,旅游收入累計超過200億元,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今年1至10月,全市旅游人數987萬人次,收入69.58億元,繼續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
與此同時,嘉峪關市加大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工業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光伏新能源、鋁制品深加工、汽車裝備制造等一批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質量效益好的重點項目相繼實施,地方工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投資結構不斷優化,經濟實力和發展后勁明顯增強,三次產業占比調整為2.2∶51.8∶46,“一鋼獨大”的經濟發展格局已悄然改變。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打造城市綠色基調
站在嘉峪關市制高點東湖明珠氣象塔上遠眺,整個城市樹木環繞,湖水擁抱,一幅“城中有湖、湖畔宜居”的園林生態渾然天成。
“景區水域面積56萬平方米,已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際鐵人三項賽已在此成功舉辦十屆。”陪同采訪的嘉峪關市老園林工作者王雄國不無自豪地說,每到夏季,這里綠樹成蔭,湖光瀲滟,繁花似錦,樂水、親水的市民們帶上老人孩子,在這里盡情享受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和諧與快樂。
“到了嘉峪關,兩眼淚不干,往前看,戈壁灘,往后看,鬼門關,抬頭看,灰色天。”老一輩鋼城建設者流傳下來的順口溜,真實地反映了過去這里惡劣的生態環境。
穿越四十年風雨歷程,嘉峪關市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征程中,執著探索,久久為功。盡管綠化的每一方土都要從外地運來,但連續23年開展向荒漠要綠洲、在戈壁建家園的綠化“接力賽”,全市累計建成110多處公共綠地和13座公園,100%的城市道路得到綠化,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9.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由1994年底的4.9平方米提高到36.3平方米,人均水域面積達到28.6平方米,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的綠化格局。
如今,放眼看去,美麗的討賴河如一條玉帶穿過嘉峪關南市區,舞動出城市的嫵媚與靈性;東湖、迎賓湖、南湖恰似明鏡,鑲嵌城中,輝映出城市的魅力與神韻,勾畫出“秀水繞城城如畫、一步一景景醉人”的優美畫卷。
在生態建設過程中,嘉峪關市對全市所有新、改、擴建項目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十二五”以來,沒有引進一個國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新五小”企業,未審批一項違反國家產業政策的建設項目。同時,全面完成了企業脫硫脫硝等一大批大氣污染減排項目,全市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由“十一五”末的30%提高到75%,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5.96%。2017年空氣優良天數310天,見山、親水、近綠、空氣潔凈的生態環境成了市民的最大福利。
樹牢利民惠民理念,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來到新改建的嘉峪關市第一中學,心理輔導室、電視演播室、藝術舞蹈室、各類實驗室等功能齊全,教室寬敞、明亮、潔凈。
上午11時,高三(七)班的同學們帶著平板電腦聽完了物理課,老師王平通過終端電腦給同學們布置了兩道計算題電子作業。20分鐘后,同學苗宇在電腦上做完題并提交給了老師。“很方便,再也不用背著書本上課做作業了。”苗宇很開心。
隨著校舍安全改造、學前教育推進等一系列教育惠民工程的集中實施,嘉峪關全市中小學校舍面貌煥然一新、塑膠操場覆蓋率100%,寬帶網絡“校校通”、電子白板“班班通”和學習空間“人人通”全覆蓋,80%以上的學校裝配了云計算機教室、地理教室、錄播教室等新型多功能教室,教育設施設備達到全省領先水平。
同時,全市近46萬平方米無排水、無集中供暖、無衛生間、生活條件簡陋的房屋從城市徹底消失,1萬余戶居民從“憂居”走向“優居”。
標準化社區服務中心也實現基本全覆蓋,市民不出小區即可就醫、健身;建成全國領先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60歲以上老人和殘疾人可免費乘坐公交車,75歲以上老人享受高齡補貼,80歲以上老人可免費吃午餐;重度殘疾人家庭全部實施了無障礙改造,在全省率先實現困難殘疾人生活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城鄉低保、社會養老、社會救助補助標準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所有參加新農合農民免費享受常規項目體檢,開通覆蓋農村所有行政村的公交線路……
據了解,連續多年,嘉峪關市級財政的70%以上投向民生,170多項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實事,不勝枚舉,溫暖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