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點上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共嘉峪關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馬光明
題記:“十一五”漸行漸遠,“十二五”即將揚帆啟航。嘉峪關過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是加快發展的五年,也是充滿艱辛、充滿挑戰的五年,預計至“十一五”末,全市生產總值將由2005年的81.4億元增長到180億元,年均增長17.2%;地區性財政收入由15.4億元增長到25.6億元,年均增長10.7%;市級財政收入由4.04億元增長到8.5億元,年均增長14.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654元增長到16740元,年均增長9.4%;農民人均純收入由4750元增長到7860元,年均增長10.6%,主要人均經濟指標位居全省前列。
回首過去的五年,嘉峪關一步一個腳印,創造了輝煌;展望下一個五年,嘉峪關信心百倍,重任在肩!
![](/Files221/BeyondPic/2010-11/25/10736548_391700.jpg)
嘉峪關市委書記馬光明,市長鄭亞軍深入全省重點建設項目嘉峪關機場航站區擴建工程現場檢查指導工作。
省委十一屆十次全委擴大會議,提出把實現跨越式發展作為“十二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目標和總要求,充分反映了省委對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深刻把握,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對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部署的深刻理解。我市作為省委區域發展戰略的西翼主要城市,在“十二五”時期這個新起點上實現跨越式發展,事關嘉峪關在全省競相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事關嘉峪關的長遠利益和可持續發展。
一、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把握的幾個重大問題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也是我市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貫徹中央、省委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根據省委提出的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總目標和總要求,我市在綜合分析面臨的內外環境、發展機遇和自身條件基礎上,提出“十二五”時期主要奮斗目標: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5%以上,市級財政收入同步增長,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100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8%。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到“十二五”末,努力把嘉峪關建成全國重要的現代工業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旅游商貿城市、科技創新型城市、生態園林和文體休閑宜居城市,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將著力把握好以下幾個重大問題。
(一)充分認識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意義。跨越式發展,是指相對落后地區,在具備一定條件基礎上,在短期內追趕式發展,強調發展質量和發展速度的統一,好與快的有機結合。省委提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總目標和總要求,完全符合嘉峪關實際,對于“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一是實現跨越式發展,是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科學發展首先強調的是發展,沒有一定的發展速度作保證,就談不上產業的調整、結構的優化、財力的增長、民生的改善。二是實現跨越式發展,是貫徹落實省委決策部署的客觀要求。省委提出跨越式發展,作為我們這樣一個發展條件、基礎相對較好的地方來說,更應該積極響應,奮勇爭先,力爭在省委新一輪區域發展戰略中有所作為。三是實現跨越式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經過“十一五”時期的平穩較快發展,我們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取得了明顯成效,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我們將通過實現跨越式發展,集聚物質財富、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奮斗目標,是一個積極、科學的目標,是一個經過努力能夠實現的目標,更是一個提振信心和凝集力量的目標。當前,我們仍然處在打牢基礎、壯大總量、提高質量的加速發展期,只有思想永不停步,行動才能積極主動,我們將以等不得、慢不得的緊迫意識,以發揮優勢、乘勢而上的機遇意識,以敢為人先、勇于拼搏的發展意識,不斷推動各項事業邁上新的臺階。
(二)進一步明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基礎條件。我們確定的“十二五”時期的奮斗目標,是建立在對宏觀形勢的全面把握,對發展規律的充分認識,對基礎條件的綜合分析上的。一是從外部環境看,我國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特別是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國務院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優惠政策的全面落實,為我們調整產業結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發展能力提供了良好機遇。二是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特別是近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市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基礎設施全面改善,產業結構得到優化,交通及區位優勢逐步提升,城市承載力、集聚力、帶動力顯著增強。三是隨著酒鋼(集團)公司產能的擴張,產品結構的優化,投資力度的加大,將有力帶動全市經濟發展。中核四○四有限公司、華電新能源公司、京城機電公司等國有大型企業,已經在我市布局產業、新建園區、發展高端產業,這些投資和產業,必將在“十二五”期間集中釋放能量。四是在城市品牌、優惠政策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推動下,商貿、旅游、現代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將會有快速的增長。特別是以啟動民間資本為載體的非公經濟,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提供了條件。五是經過不斷學習,解放思想,全市干部群眾想發展、謀發展、促發展的熱情和積極性不斷高漲,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和素質進一步提高。這些為我們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只要我們認識統一,目標明確,加倍努力,就完全可以實現既定的目標。
(三)牢牢把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產業重點。競爭力強、關聯度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產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對現實基礎、發展趨勢、產業導向等各方面因素綜合衡量后,我們確定建設優質鋼鐵、冶金新材料、裝備制造業、新型化工、優質葡萄酒釀造、新能源示范、民用核技術產業、智能化高端生活等“八大基地”,形成西部地區游客集散及文體休閑、區域商貿物流及會展“兩個中心”。這一發展重點,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也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更切合我市實際,是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攻方向。我們將圍繞這個發展重點,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工業園區承載能力,加大政策和項目對接,構建起有比較優勢和一定規模的產業集群。
(四)進一步明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主要舉措。為了實現跨越式發展,我們確定了十項重點任務,這既是未來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工作,也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是發揮政策優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認真貫徹國家和省上一系列政策,抓好政策對接,努力把政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二是發揮大企業優勢,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堅持引強入嘉,充分發揮酒鋼(集團)公司和其他大型企業資金、技術、人才、項目等優勢,加快發展新興接續產業,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三是發揮城市品牌優勢,建設旅游生態宜居城市。加快新市區開發建設,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提升旅游業服務水平和產業支撐能力,建設宜游、宜商、宜業、宜居生態文明城市。
四是發揮城市區位優勢,提升城市輻射帶動力。充分發揮我市現有的交通、區位、資源、產業等優勢,合理配置資源,承接產業轉移,建設物流園區,提高城市吸引力和輻射力。
五是發揮科技人才優勢,建設創新型城市。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提升城市創新能力,強化產學研體系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六是推進嘉酒經濟一體化,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貫徹落實《酒泉—嘉峪關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規劃》,發揮比較優勢,形成產業對接,推動兩市全方位區域合作,實現共同發展、互建共贏。
七是加快城鄉統籌發展,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加快實施以城帶鄉戰略,繼續推進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一體化。重點實施戶籍、土地等制度改革,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配置均等化。
八是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牢牢抓住產業升級和循環經濟這個重點,統籌抓好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和資源綜合利用等循環產業項目,實現企業、園區、產業鏈間的互動發展。
九是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促進經濟多元發展。把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作為優化產業結構的著力點,鼓勵全民創業,吸引民間資本,放寬市場準入,實現富民強市。
十是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充分利用各類節會,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以更加優惠的政策,良好的環境,吸引生產要素聚集,營造全方位、多形式、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二、全面提高黨領導跨越式發展的能力
加強黨的領導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保證。我們將牢固樹立“圍繞跨越式發展抓好黨的建設、抓好黨的建設推動跨越式發展”的理念,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民主法治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為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一)加強思想建設,牢記跨越式發展的新使命。跨越式發展使命光榮,任務艱巨。我們將通過加強黨的思想建設,著力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為跨越式發展打牢思想基礎,凝聚思想共識。做到思想上非常清醒,認識上高度統一,行動上更加自覺,按照科學理論武裝、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規律、富有創新精神的基本要求,不斷豐富學習內容,創新學習載體,改進學習方法,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深入學習領會中央、省委關于推動科學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部署要求,在思想上、行動上與中央和省委保持高度一致。堅持學以致用,用以促學,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思路和舉措,保證“十二五”時期各項目標任務的落實。
(二)加強組織建設,激發跨越式發展的新活力。目標任務確定以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是推動跨越式發展的中堅力量,圍繞增強動力、激發活力、提高能力的要求,全面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增強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凝聚力量、推動發展的作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選拔任用機制,加大民主推薦、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崗位交流、民主評議等工作力度,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褒揚先進、鞭策后進、擇優劣汰、充滿活力的選人用人機制,在全市形成謀大事、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圍。進一步加強城鄉基層組織陣地、隊伍和能力建設,增強團結帶領群眾發展經濟、構建和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