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萬事,民生為大。2007年,堪稱嘉峪關市的“民生年”。一件件實事,讓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中。22萬嘉峪關人民感受著黨和政府的溫暖,感受著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悄然變化。
隆冬時節,地處戈壁的嘉峪關市最低氣溫已降至零下12攝氏度。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嘉峪關市民的家里更暖和了。提起今年的暖氣來,家住南市區廣匯小區的蔣成發喜上眉梢:“前幾年暖氣確實不怎么樣,在家得穿厚毛衣。今年感覺完全不同了,暖氣管摸著燙手,穿件線衣都不嫌冷!”
暖和起來的不單是居民區,還有辦公樓、商場、餐館等公共場所。室外寒風凜冽,屋內溫暖如春,22萬嘉峪關人盡情享受著前所未有的愜意。
如此顯著的變化,源自嘉峪關市政府和酒鋼公司聯手實施的城市居民集中供熱工程,該工程使整個嘉峪關市的供暖狀況徹底改善。
近年來,隨著四零四、八零三電廠生活基地入住嘉峪關,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冬季供暖熱力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2007年4月,嘉峪關市委、市政府在與酒鋼公司協商后,決定實施城市集中供熱,由酒鋼公司負責整個嘉峪關市的冬季供暖。這件涉及千家萬戶的項目,被列入市政府2007年為民承諾的14件實事之一。6月8日工程開工,建設單位頂酷暑,戰風沙,夜以繼日趕工期,經過3個多月的奮戰,在冬季來臨時,嘉峪關的老百姓按時用上了酒鋼公司的暖氣。市政府和酒鋼公司逾2億元的投資,酒鋼公司發電產生的充足熱力,換來了嘉峪關市千家萬戶的“暖冬”。
走進嘉峪關火車站附近的前進街鐵南第三社區寬敞明亮的活動室,老年人身著鮮艷的演出服,扭著歡快的秧歌;圖書閱覽室里,居民隨意地讀書看報……
說起以前的文體活動情況,鐵路退休職工程桂蘭用了一個“難”字:召集人難、找活動場地難、室外活動長期堅持難。社區活動室一建好,這些難處都解決了,還陸續開展了書畫、象棋、乒乓球比賽。“有了這個地兒,不管刮風下雨,都耽誤不了咱們的活動!”程桂蘭高興地說。
這樣的社區活動陣地目前在嘉峪關市有26個,絕大部分是2007年新建的。社區活動陣地建設被列為嘉峪關市城建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把實事辦實,相關部門科學制定建設規劃,注重選址布局的合理性,選定在人口集中、交通方便的地方。工程總投資644萬元,總建筑面積7800平方米,平均每個活動室300平方米,現在各項工程已全部竣工,設施設備配置齊全。
家住新華小區的趙葆華女士,以前對社區治安狀況不放心,上班時擔心家里是否安全,晚上睡覺還得惦記著停放在地下室的電動車。2007年她放心多了。白天能看到小區保安,還能看見戴著紅袖標的義務巡邏員在樓群間來回穿梭;晚上有警車在小區整夜巡查。趙葆華說:“看到這些,我心里踏實,不怕走夜路,睡覺也踏實,感覺安全多了。”
“安全多了”,這是嘉峪關市許多市民共同的感受,這得益于“平安建設工程”。2007年年初,嘉峪關市公安局整合治安防范力量,在易發案時段和主干道路、重點單位、重要部位及治安復雜區域加強巡邏,認真排除治安隱患。34家娛樂場所、28個重點單位、11所中小學校和幼兒園都派駐了保安。以內部單位、行業場所治保組織為點,以市公安局巡警支隊為線,以社區民警和保安、綜治員的日常防范為面,“點、線、面”三位一體的動態控制網絡初步形成。
市公安局還向全市居民印發了7萬冊安全防范小常識讀本,向手機用戶發送提示短信,增強了廣大市民自我防范意識。
45歲的姜生基住在惠民社區,前些年失業,妻子沒有工作,兩個孩子都在上學。2002年,姜生基家被納入城市低保,每月可領取低保金260元。2007年,市政府在連續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基礎上,又將低保標準提高了10%。現在,姜生基一家的低保金每月有500元,加上每人每月發放的20元的物價補貼,全家每月能夠領到580元。姜生基說,這些錢對我們弱勢群體來說,真是雪中送炭。雖然生活還不寬裕,但我對今后的生活有了信心。
嘉峪關市共有1555戶、3155名城市低保對象,低保資金按月足額發放到人,使低保戶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去年年以來,嘉峪關市依據農村居民實際生活狀況,將農村低保標準由過去的每人每年720元提高到1200元,將54名五保供養對象的供養標準由原來的每人每年1600元提高到了3500元,而且全部納入財政預算,并做到了“應保盡保”。
廉租住房建設,市社會福利院改造,市屬改制企業遺屬生活費及退休職工社會化管理費……一項項惠民政策的出臺,使弱勢群體感受到了來自社會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