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困難戶一個家
記者調查:對嘉峪關市廉租房建設的調查
日前,嘉峪關市五一路街道的崔海萍,從市房管局領到了一套廉租房鑰匙。住進了每月只需交40多元房租的廉租房,結束了居無定所的漂泊生活,沒有了高房租的經濟壓力,崔海萍感到真正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家。
廉租房是指政府以租金補貼或實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且住房困難的家庭提供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目前,在嘉峪關市,與崔海萍一樣,享受政府廉租房的已有53戶,享受租金補貼的有21戶。他們激動地說:“我們做夢也沒有想到能住上新樓房。在我們為度過寒冬而發愁的時候,黨和政府伸出了溫暖的雙手,真心解困,熱心解危,給了我們一個家,使我們這些困難戶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對此,嘉峪關市房管局局長保元慶同樣有著深刻的感受,“建好用好廉租房,讓低收入居民也能安居樂業,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是政府必須承擔的責任,我們不能缺位。”
嘉峪關市廉租房建設起步于2003年。當年,他們制定出臺了《嘉峪關市城鎮廉租住房管理試行辦法》,明確規定了政府廉租房建設的資金來源、房屋面積、居住對象等。這使嘉峪關的廉租房建設一開始就步入了制度化的軌道。
———確定了廉租房的管理形式,即租金補貼和實物配租兩種方式。租金補貼是指政府或單位對符合廉租條件且沒有住房的申請家庭按規定發放租金補貼,由其到市場上租賃方便適用的住房。實物配租是指政府或單位向符合廉租條件且沒有住房的家庭出租一套租金低廉且面積適當的普通住房。實物配租主要針對孤寡老人、烈屬、殘疾人等特殊困難家庭。
——確定了廉租房的來源。主要有政府或單位出資建設、購買的符合廉租房標準的住房,由政府或單位發放租金補貼,由廉租對象自己承租的其他住房,廉租對象承租的符合廉租房標準的現存公有住房,接受社會捐贈或以其他方式籌集的符合廉租房標準的住房等。
———明確了廉租房建設標準。廉租房面積標準為每戶建筑面積不超過50平方米。實物配租的廉租住房租金標準,按照現行公有住房租金的50%收取,超面積部分個人承擔;租金補貼的廉租住房以市場價每平方米5元計算,政府補貼80%,個人承擔20%,超出規定面積部分由個人承擔。
———建立廉租住房基金。籌集渠道主要有市財政的專項撥款,社會福利獎券的凈收入中提取10%,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的結余資金,公房出售后凈歸集余額的10%,從廉租住房收取的租金,接受社會捐贈或通過其他渠道籌集的資金。
2003年,嘉峪關市政府多方籌措廉租房建設資金230萬元,其中市財政安排100萬元,市房管局從公房售房款中提取50萬元,市民政局從社會福利彩票收益中提取30萬元,貸款50萬元,在南市區開建廉租房。至2004年底,共建成廉租房兩棟小戶型樓,共60套,面積分別為51.23平方米和39.89平方米。2005年元旦,首批38戶低收入家庭正式入住。
幾年來,嘉峪關市通過首期建成的廉租房,陸續解決了一批特困家庭的住房難題。但他們在廉租房的管理中發現,廉租房建設受制于地方財政等經濟制約,要有效地解決更多特困戶的住房困難,實現廉租房的動態管理,用活廉租房基金,發放租金補貼是一種更為行之有效地辦法。今年以來,他們先后對10多戶困難戶,核定他們租住的房屋后,發放了80元至200元不等的租金補貼。前進路街道的王軍租住了市區迎賓路小區的房屋,當他從市房管部門領到租金后,欣喜地說,這相當于家中又增加了一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