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構想 一項戰略 一次談話 成就了一個關乎全局的新興產業
中共酒泉市委書記 李建華
當前,一場以新能源為主題的綠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2009年8月8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在酒泉啟動了全國首座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酒泉風電產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7月12日,全市風電裝機累計突破400萬千瓦、達到400.45萬千瓦,當年新增裝機180.45萬千瓦;風電裝備制造今年新增銷售收入100.92億元,突破100億元,自去年8月首臺風機下線不到一年時間裝備制造銷售收入已累計達到164.92億元。回顧酒泉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歷程,我們的體會是:“一個構想、一項戰略、一次談話,成就了一個關乎全局的新興產業”。
一個構想:2006年,省委、省政府通過深入調研,立足于河西特別是酒泉得天獨厚的條件,提出了“建設河西風電走廊,打造西部陸上三峽”的戰略構想。這一構想,順應了以新能源為主題的低碳經濟發展潮流和能源結構調整的挑戰,為酒泉新能源產業加快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酒泉風能資源理論儲量1.5億千瓦,可開發利用在4000萬千瓦以上,在1萬平方公里可開發區域內不占耕地、沒有拆遷、無災害性氣候、沒有破壞性風速,是全國較早進行風電試驗的地區之一。我們在1997年樹立4臺300千瓦實驗風機的基礎上,經過10年的努力,2006年累計完成風電裝機11萬千瓦。
一項戰略:2008年8月27日,省委書記陸浩同志在《甘肅日報》署名發表了《一項關系全局的大戰略——關于建設河西風電走廊的思考》,對河西走廊發展風電產業的前景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抓好風電資源詳查、加快電網建設、實行風電同其他電源建設相配套、加強風電運行管理和就地轉化研究、加大風電設備自主創新力度、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以及積極引進國內外戰略投資等七條對策,明確了加快發展的戰略目標,即:到2015年全省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271萬千瓦,2020年風電裝機達到2000萬千瓦,2020年以后,逐步完成4000萬千瓦,使河西走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風電基地。這一戰略的提出,為酒泉未來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這一年我們累計完成風電裝機51萬千瓦。
一次談話:省委主要領導對酒泉風電產業發展一直非常關注。2009年7月7日,在敦煌調研期間,與我們就酒泉新能源產業發展進行了一次深入談話,在仔細詢問建設進度和預期打算之后強調:要綜合考慮風電場建設、電網建設和裝備制造業發展之間的關系,要以風電為總抓手,推動相關產業聯動發展,明確了以風電促電網、以風電促調峰電源、以風電促裝備制造的思路,并進行了認真的算賬分析,指出:如果2009年完不成200萬千瓦的裝機任務,就很難在2010年完成一期516萬千瓦的階段性目標。實事求是地講,這個任務是沉甸甸的,包括企業的準備期和冬季在內只有5個月的時間,而需要完成的100多萬千瓦的裝機,其工作量是過去12年的兩三倍。這次談話以后,我們認真分析研究,統一思想,完善機制,細化分解任務,實行逐級包掛,列出時間表,逐月倒排工期,實行月報、旬報制度,加大督查和協調服務力度,各級干部和風電建設者發揚新時期“鐵人精神”,搭帳篷、架火爐,冒著-18℃的嚴寒,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創造了一個企業一天澆筑5個風機基礎的記錄;在電網建設上,750kv超高壓輸變電工程也開創了在酒泉冬季施工的新景象;在裝備制造業建設過程中,中材科技從破土動工到第一片葉片下線只用了99天,創下了風葉制造行業的建設記錄,當我們慶幸首家投產的金風科技日銷售收入超過千萬元的時候,華銳科技又創下了日生產10臺1.5兆瓦風機、日銷售收入過億元的記錄。而且,這些企業都是處在荒漠戈壁和嚴寒冬季的惡劣環境下,嚴格按照質量標準的要求創造的業績,在相關業界是十分罕見的。省委領導給了我們這樣的評價:“這不能只說是酒泉速度,應該是酒泉奇跡。”
2009年全市風電裝機突破200萬千瓦、達到220萬千瓦,當年新增裝機169萬千瓦,是前12年裝機總和的3.3倍;風電裝備制造銷售收入突破50億元、達到64億元,是全省裝備制造銷售收入存量的80%,實現了“雙突破”。
今年以來,我們繼續加速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新年伊始就進行全面部署,明確責任、落實任務,尤其是進入五月份以來,共有32家上市公司參與酒泉風電場建設和風電裝備制造業發展,一天裝機在2萬千瓦左右,到10月份我們將全面完成裝機516萬千瓦的目標任務,并配套建成與之相適應的雙回路750kv超高壓輸變電工程。風電銷售收入目前每天都在1億—1.5億元之間,年底有望實現200億元。風電裝備制造業始終堅持集約、引強發展的思路,集約,就是集中發展、理性發展,相關縣市顧全大局,除部分塔筒制造企業外,其他風電裝備制造企業一律入駐酒泉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形成規模優勢;引強,就是堅持引進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龍頭企業參與建設,目前,國內風機總裝排在一、二、三名,相應世界排名三、五、七名的企業全部落戶園區,與之相配套的國內前三甲風葉制造企業也落戶園區。5月12日,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見證下,酒泉國家風電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正式掛牌;全國乃至世界陸上最大的5.0兆瓦風機項目奠基;3.0兆瓦和2.5兆瓦永磁直驅風機相繼下線;3.0兆瓦葉片投入生產。標志著酒泉風電裝備制造產業開始大型化升級換代,也使酒泉新能源裝備制造基地成為我國最大的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
風電不是酒泉發展的全部,卻是酒泉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產業,起著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發展低碳經濟、帶動資源綜合利用、提升經濟質量的關鍵作用。全市各級組織牢牢把握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的重大政策機遇,認真貫徹省委“中心帶動、兩翼齊飛、組團發展、整體推進”的區域發展戰略,結合實際,適時提出了“建設酒泉新能源基地,振興工業‘6+2’(風電、光電、調峰電源、電網建設、裝備制造、資源綜合利用和水能、核乏燃料處理)行動計劃”,繼續堅持以風電促電網建設、以風電促調峰電源配套、以風電促裝備制造崛起,堅定不移地推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針對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我們將把握三個重點:
一是把握“輸出”這個重點。電網是電源建設的控制因素,建設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首先要考慮解決大規模電能送出問題。當前,750kv超高壓雙回路輸變電工程將于10月建成投運,可持續輸送380萬千瓦,按照71%的同時率計算,可以滿足一期516萬千瓦風電的送出;與此同時,為滿足二期755萬千瓦風電及其配套840萬千瓦調峰電源的送出,點對點±800kv特高壓直流輸變電工程正在進行規劃和選址。這一工程的實施,將有效聯接新疆、貫通西北網,從而提高網域內吸納風電的能力,并使低能耗、遠距離輸送成為可能。
二是把握“調峰”這個重點。首先是著眼于區域調峰,充分利用西北電網包括新疆在內已形成的電力規模,增加吸納風電的基礎電源基數,把分母做大,提高調控能力;其次是利用風能、光能的間歇性和水電、火電的可控性,堅持多能并舉,實現風風、風光、風水、風火以及風核多能互補,確保電網的穩定和電力的安全輸出,提高我市新能源融入大電網的電源質量;第三是利用儲能調峰,探索研究包括抽水蓄能,化學儲能等能量轉化的方式,就近消化風電間歇性引起的波動。
三是把握技術平臺建設這個重點。加快建立風電設備標準體系、產品監測體系和質量認證體系,促進企業不斷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和關鍵技術的研發;加快建設風況預測預報系統,形成即時調度與控制平臺,為電網調度、電源平衡提供技術支持,積極推進智能電網建設。同時,積極推進酒泉新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專業設置配套改革,辦好全國首所新能源學院,為酒泉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同時,要堅持走以資源換裝備和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酒泉有1萬平方公里土地可用于風電建設,有5萬平方公里可用于光電開發,全國七大千萬千瓦級風電場中,有4個都在酒泉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區600—800公里的輻射范圍內,再加上風電裝備在風電場建設投資中占比高、設備體積大,長途運輸易損壞、運輸成本高,這為我們深度發展酒泉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我們將繼續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加強與發電企業、裝備制造企業的溝通,形成地方、發電企業、風機企業三方協作共贏的關系,壯大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
酒泉發展新能源既要考慮跨流域、遠距離輸出,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就地轉化、就地消納。要充分利用資源的區域優勢,在科學論證、環境評價的基礎上,科學合理發展重化工業,發展高載能產業,把電力資源與礦產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國家產業政策和環境保護的框架下,建立有規模、技術先進的資源綜合利用深加工項目,使能源就地轉化,資源就地開發,發展循環經濟。
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帶動了酒泉整體產業升級、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將形成以風電為牽引,各產業協調配合、聯動發展的新型工業體系。2015年酒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成以后,按照風電機組滿負荷發電2300小時計算,年發電量230億千瓦時左右,相當于每年節約煤炭92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00萬噸。
建設甘肅能源大省,酒泉將舉全市之力參與其中。新能源、新希望,一個新興產業的崛起,酒泉將與河西五市一道為甘肅經濟騰飛打造強勁的西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