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冬日的肅州區泉湖鄉,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幢新穎別致的小康住宅排列有序,一條條平坦寬闊的水泥路四通八達,農戶宅前屋后干凈整潔,家家屋頂上的熱水器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泉湖鄉四壩村黨支部書記梅社高興地介紹說:“我們村現在是家家用上了沼氣,戶戶架上了太陽能熱水器;戶有垃圾桶,社有垃圾回收箱,村有垃圾處理站,生活、生產垃圾做到了日產日清,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肅州區農牧局局長周志明告訴記者,在肅州區,面貌煥然一新的不只是四壩村,肅州區實施的鄉村清潔示范工程,讓全區農村面貌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干凈、整潔、漂亮的村容村貌正在肅州區變成現實。
近年來,肅州區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錢包鼓起來了。但農村垃圾隨意堆放、生活垃圾遍布宅前地頭的狀況卻到處可見,與漂亮的小康住宅和現代化生活設施形成了巨大反差。針對農村環境差的狀況,肅州區委、區政府決定,破解農村環境差難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在全區開展鄉村清潔示范工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他們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用于日光溫室、沼氣池、太陽能等與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與此同時,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總結推廣了以沼氣為紐帶的人畜糞便和秸稈資源化利用模式,以青貯氨化、食用菌為主的秸稈資源化利用模式,以滲水井處理為主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以生產生活垃圾處理為主的農村垃圾資源化利用模式,以保護耕作為主的秸稈就地還田資源化利用模式,以節肥、節約、節水、節種、節能和病蟲草鼠綜合防治為主的農田清潔模式,較好地解決了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再利用和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問題,從根本上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農民生活方式、農村社會化管理和服務方式的轉變。
為確保鄉村清潔工程常態長效,肅州區在每個村設立了物業管理站,修建了垃圾分揀場,配備了垃圾清運車和回收車,聘用了專兼職物業管理人員和衛生保潔員,落實了報酬,負責全村的生產、生活垃圾處理和清運,并負責對村上的環境衛生進行集中整治、檢查監督及管理服務。四壩村保潔員趙明華告訴記者,現在四壩村每戶都有兩個垃圾桶,一個放可回收垃圾,一個放不可回收垃圾,每周一、四上午由保潔員統一清運,村上還在街道擺放了一定數量的垃圾桶,村民們都養成了自覺將垃圾丟入垃圾桶的習慣。村黨支部書記梅社深有感觸地說:“小小垃圾桶,改變了四壩村群眾多年來根深蒂固的生活衛生習慣,提高了村民們文明生活的意識。”
原來“一年煙熏火燎,四季不洗全身”,現在是“不見炊煙起、但聞飯菜香,家有熱水器、天天喜洋洋(洗癢癢)。”鄉村清潔工程的實施,提高了肅州區農民的生活質量,全區100%的農戶用上了干凈的自來水,61%的農戶用上了衛生廁所,46%的農戶架設了太陽能熱水器,20%的農戶開始用沼氣做飯。亂堆、亂棄生活垃圾和露天排放生活污水的現象得到了改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率達到了80%以上,85%以上的農業投入品包裝袋(瓶)等廢棄物得到了集中回收處理。農產品質量安全明顯提高,通過推廣側土配方施肥技術、有機無土栽培技術,組織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產品認證,畝均化肥用量減少了20%以上,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率達到了95%以上,高劇毒、高殘留農藥基本上做到了禁用。經濟效益顯著,農戶增收節支均在15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