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00/BeyondPic/2008-4/27/Sun10A.JPG)
敦煌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區出現的“三泉相依”奇觀(4月25日攝)。新華社照片
本報敦煌訊(記者謝志娟)文物保護與旅游開放似乎是個難以兩全的難題,但敦煌研究院通過近30年的不斷摸索,數招并舉成功化解兩者之間的矛盾,莫高窟的文物保護水平與游客接待水平均無愧于其世界文化遺產地的身份。據統計,自1979年莫高窟正式對游客開放以來,已成功接待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600萬游客。
近30年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曾來到莫高窟進行考察。日本前首相竹下登,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等多國政要以及各國外交使節也紛紛來到莫高窟一睹敦煌藝術風采。李政道、楊振寧、平山郁夫、貝聿銘、季羨林、邵逸夫等國內外知名人士也從千里萬里之遙來到敦煌。“敦煌熱”也從學術界迅速蔓延到普通百姓。普通身份的游客目前已經成為來莫高窟旅游的主要客源。據統計,對外開放以來,莫高窟接待量屢創新高,1979年游客只有1萬多人次,1984年突破10萬人次,1998年突破20萬人次,2001年突破30萬人次。2007年,游客接待量達到55萬人次。
游客接待量節節攀高,對莫高窟文物保護提出了巨大挑戰。“最多時,莫高窟一天擁進7000名游客,洞窟內溫度迅速躥升,二氧化碳激劇增加,對洞窟壁畫構成嚴重威脅。”敦煌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既要讓每一位游客滿意,又要把開放過程中有可能帶來的損害降到最低程度,這是我們的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敦煌研究院采用了多項措施:實行淡旺季門票制,解決游客量季節性不均衡的難題;實行游覽預約制,解決游客量時段性不均衡的難題。
30年來,敦煌研究院的接待水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講解隊伍從30年前的5位講解員,發展到擁有110多名講解員,講解語言從最初的漢語講解發展到能夠為游客提供中、日、英、法、德、韓6種語言的講解。30年來,敦煌研究院不僅完成了近600萬游客的接待任務,還在國內外舉辦了近40次敦煌藝術展覽,所到之處無不掀起一股股“敦煌熱”。今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一個月時間內,吸引了66萬觀眾前來參觀,創下中國美術館建館以來日參觀量、月參觀量、個展參觀量的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