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立市工業強市 項目帶動和諧發展
中共敦煌市委書記 包東紅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西端,戈壁、綠洲點綴,藝術寶庫享譽世界,自然風光壯美,是蜚聲海內外的旅游名城。近幾年來,敦煌市堅定不移地推進“旅游立市,工業強市,項目帶動,和諧發展”戰略,使古老的敦煌再次煥發出青春的活力。
一批多年來想干而沒干成的大項目、大事情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敦煌鐵路建成并全線運營,安敦公路改建工程全面完工,有效緩解了多年來制約該市旅游業發展的交通瓶頸!耙䴘h”工程列入省“十一五”發展規劃,項目建議書已上報國家發改委審批;敦煌航空口岸建設項目已列入省航空口岸“十一五”規劃,正在進行臨時口岸前期籌備工作,這些項目的建成和爭取,將為今后敦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產生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依托資源優勢,先后建成以釩加工為主的工業企業30多家,投資總額達2.5億元,實現工業產值5.1億元,預計上繳稅金4700萬元;通過招商引資,新建了一批財源骨干項目,經濟發展后勁顯著增強,使敦煌的經濟發展步入新的天地,前景喜人。
依靠豐富的文化遺存和自然奇觀,敦煌市多輪驅動發展旅游經濟。先后引導民間資本開發建設了陽關博物館等一批旅游景點,爭取國家投資完成了月牙泉、雅丹、陽關、玉門關等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實施月牙泉水位下降應急治理工程;建成了陽關大酒店等8家星級賓館飯店,全省最大的五星級賓館金鑾大酒店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成功舉辦了省內檔次高、規模大的“中國·敦煌飛天文化旅游節”;編制完成了《敦煌市旅游總體發展規劃》,建成開通了新華網“中國·敦煌網”;編輯出版了《中國西部名城———敦煌》、《永遠的敦煌》等一批外宣精品,協助拍攝了《大敦煌》、《新絲綢之路》、《大河西流》等一批大型影視精品力作,這些文藝精品的出版和播出,對敦煌旅游業的快速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還與日本日光市、櫪尾市,韓國南?,澳大利亞高嘉華市達成了締結友好城市關系協議。敦煌,正以新的神韻和魅力出現在絲綢古道上。
![](/Files87/BeyondPic/2006-9/2/00142235e9880662853301.jpg)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面,敦煌把提高農民收入做為重點來抓。市上始終把“三農”問題作為加快農村發展的大事,建成了高效棉花、特色林果、優質瓜菜、設施養殖四大農業產業帶,農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投資2.4億元,先后建成了廣海棉紡、鑫棉油脂、敦煌酒業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進一步延伸了產業鏈條,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旅游觀光農業蓬勃興起,有效帶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農民來自二、三產業的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6.2%。市上整體規劃,示范帶動,加快高標準小康住宅建設步伐,80%的村組實現了凈化、綠化、美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如今,古陽關下的南湖鄉依托當地歷史文化,新建的具有漢唐風格與大漠綠洲環境相融的小康住宅,為古老的陽關又增添了新的景色。
隨著基礎建設力度的加大,敦煌城鄉環境明顯改善。建成了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新建了敦月路、莫高路、濱河西路和市政廣場,完成了老城區部分拆遷工程,啟動了城市立面改造、城市夜景燈光、風情城、黨河風情線等城市十大景觀工程,開發了天河、小北街住宅小區,完成了城市電網、給排水管網改造,新增綠地5.9萬平方米,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20.8%。農村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完成了農村電網改造、農村安全飲水、日協貸款節水、黨河水庫除險加固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實現了村村通油路、通班車、通廣播、通電話,有線電視普及率達到42%,在全省處于領先水平。積極推行以棉花膜下滴灌為主的高新節水技術,設立了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嚴格落實了禁止開荒、禁止打井、禁止移民“三禁”措施,綠洲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節水型社會經驗交流會上,敦煌市被列為“十一五”規劃全國首批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點。
在推進物質文明的同時,敦煌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全市上下以貫徹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契機,全面開展了“我愛敦煌”、“三大創建”等文明城市創建活動,公民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教育事業有了新的發展,積極實施中小學校危房改造和學校布局調整,教學質量逐年提高。基礎教育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全市中小學建起衛星接收站52個,全市接受信息教育的學生占到中小學生總數的76%以上。醫療保健和疫病防控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參合率達到了9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