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11世紀初期,中原還正當北宋王朝的前期,河西走廊已經開始了以黨項羌族為主體的西夏政權的統治,在驍勇善戰的西夏王李元昊的統率下,河西小國盡成為其臣民。公元1036年,李元昊一舉攻下他垂涎已久的河西重鎮敦煌。在這亂世之際,佛教圣地敦煌將遭受怎樣的劫難,實在是給了千年之后的今人以無窮的想象和發揮。時下央視黃金時段正在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大敦煌》就試圖再現這一段歷史,這也是國內首部以敦煌文化為大背景的電視連續劇,自開播以來一直吸引著觀眾的眼球。
《大敦煌》以宋代、清末和民國三個歷史階段為創作背景,以一部金字大藏經的命運為貫穿,搭建了敦煌文化的輝煌、劫難和重生的三部曲結構。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展示敦煌全貌,劇組在距離敦煌莫高窟1300多公里的甘肅景泰縣大水用近千人的工程隊,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投資八百萬,以1∶1的比例模擬仿真,重建了新的“莫高窟”,再現了莫高窟的壯麗全景。
西夏王李元昊最終死于“亂倫之戀”
《大敦煌》第一部就是以西夏攻占敦煌為背景,以小公主梅朵的愛恨情仇為線索,講述了“藏寶”的故事。其中穿插的西夏王李元昊對敦煌歸義軍首領曹順德之妻珍娘的愛恨也頗成看點。
作為西夏開國皇帝,李元昊在統治河西地區時期,極為重視對西北咽喉重鎮敦煌的管治。同時由于西夏統治者也篤信佛教,作為佛教圣地的敦煌在西夏時期仍受到重視,并新建多所寺廟。莫高窟以及榆林窟、千佛洞等得以修建和開鑿?陀^的說,敦煌在李元昊時期得到良性發展。
在電視劇中,李元昊與他人奪妻,在歷史上,元昊卻是與自己的兒子奪妻。據載,李元昊給兒子寧令哥取妻沒(移)氏,見其貌美,就奪為己有,并立為“新皇后”。寧令哥難以忍受奪愛之恨,加上他人的挑唆,于是進宮用刀刺傷元昊。李元昊被削去了鼻子,于1048年正月初二死去。黨項族的一代英主,就這樣不光彩地死于自己的亂倫之中。
金字《大藏經》至今仍是一個謎
作為貫穿《大敦煌》全劇的一個線索,金字《大藏經》也隨著電視劇的熱播而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據敦煌學者王惠民博士介紹,根據文獻記載,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朝廷曾賜敦煌金字大藏經。至于這部金字《大藏經》到底存在不存在,或者現在保存在哪里,到現在仍是一個謎。因為在藏經洞內共發現各類經卷5萬余件,但其中并未發現金字《大藏經》!叭绻娴挠械脑,也應當是金粉書寫的,而不是完全用金汁書寫的大藏經。”王惠民博士如是說。
千年敦煌誰藏經
《大敦煌》第一部主要講述藏經的背景。那么歷史上的藏經洞是什么人、什么時候、為什么要藏經于洞中呢?至今仍是歷史上的懸案之一。
為了解開這個千古之謎,自1900年藏經洞發現以來,學者們就在浩如煙海的敦煌遺書中仔細查閱,結果沒有發現任何相關的文獻記載。只好根據其他的歷史文獻資料進行推斷,提出了多種推斷,不過迄今沒有定論。其中一種說法就是如電視劇中所演繹的避難說。
避難說較為普遍的觀念認為,宋初西夏人占領敦煌之際,敦煌的僧人為了逃避戰亂,藏經洞中。還有學者提出的避難說認為與11世紀末敦煌西面(現新疆)的哈拉汗王朝準備攻打敦煌有關。時信仰伊斯蘭教的哈拉汗王朝向宋朝提出要聯合出兵攻打西夏,宋朝表示同意。消息傳到敦煌引起了僧人們的恐慌,遂藏經封洞。
還一種說法為廢棄說。廢棄說認為這些經卷遺書都是當時僧侶們拋棄無用的廢品,或由于新版本佛經的進入,以及紙張的充足,破舊佛典等已不再需要了。由于佛教有不許燒毀經典,沒有用的也要搭塔埋藏的規定,因此僧侶們采用石室封存棄物。因為藏經洞內并沒有整部大藏經或其他珍貴物品,大多是斷篇殘卷,并寫有“棄”字。有的經卷背面還用于記流水帳,或被用做學生的習字本、壁畫榜題底稿,有舊物利用的性質。如果是避難藏寶的話,是不會藏這些沒有價值的殘經破卷的。
近幾年以敦煌學者梅林先生為代表,提出了藏經洞的封閉與遼代的佛教末世說盛行有關。佛教徒們由于擔心末世的到來而提前收藏經卷。此外,還有學者提出了佛教供養物說,即認為藏經洞的寶物均為佛教供養法物。
藏經洞封閉時間也待考證
至于藏經洞封閉的時間,根據藏經洞出土的物品中,有確切記年的最晚的一件寫經是公元1002年抄寫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現存俄羅斯)這一線索推測,藏經洞封閉的時間應該是在1002年以后的某個時間。當然流散在國外的敦煌寫卷中還有些較晚的資料。如記者在大英圖書館所見的編號為S.1723的《大乘無量壽經》背面就有“大明洪化四年壬戌冬月季”題記,洪化是吳三桂之子吳世璠的年號,相當于清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但由于該卷子是否出自藏經洞還是敦煌周邊,有待考證,因此也就很難作為推測洞窟封閉時間的佐證而使用。
由于藏經洞的發現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和深遠意義,專家學者們一直祈望在莫高窟可以有再次驚人的發現。但無論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對莫高窟大規模的考古梳理,還是近十年來對北區洞窟的考古發掘,至今都沒有發現第二個或類似的藏經洞。但在每一位敦煌學者的心中,這都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
“開不逢時”的藏經洞寶藏
《大敦煌》第二部主要講述了二十世紀初藏經洞發現以來國寶流失的恥辱過程。劇中王道士的表演可謂活靈活現。的確,就是這個愚昧無知、可憐而又可氣的王道士發現了藏經洞。也正是通過他的手,藏經洞內的寶藏流失到海外,至今仍然杳無歸期。
王道士是湖北麻城人,別看他身材矮小,目光呆滯,卻頗有心計,對宗教極為虔誠。他每天四處募捐,一心想在敦煌再多造些道教的神像。公元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在清理莫高窟內的流沙時無意間發現了藏經洞這個驚天的秘密。
敦煌藏有寶藏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正在亞洲腹地探險考古的英國人斯坦因的耳中。1907年5月21日斯坦因來到敦煌,見到了王道士。狡猾的斯坦因覺得要想得到寶藏,僅靠金錢來誘惑王道士是很難成功的,于是他想到了玄奘。在記錄他此次中國之行的報告《西域考古圖記》中,斯坦因這樣寫道:“在中國,只要談到玄奘,無論是學者還是目不識丁的普通人,都會和我談得很投機!惫,王道士很快就被斯坦因所說的玄奘話題所吸引了,視同斯坦因為知己。而斯坦因卻這樣寫道:“雖然王道士對佛教知識所知甚少,卻和我一樣對玄奘頂禮膜拜。我對自己的計劃更有信心了。”
當天夜里,王道士向斯坦因打開了藏經洞的大門。最后,斯坦因僅用200兩馬蹄銀就換走了24箱古代經卷文書,5箱繪畫、刺繡及其他工藝品等文物。這批文物運到英國后,頓時轟動了世界。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敦煌,又用500兩銀子從王道士手中換取5箱寫經。斯坦因在敦煌兩次的掠取,帶回去的大量文物,是他一生考古事業的頂峰。這些文物中就包括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印刷書籍《金剛經》,以及《大唐西域記》最古老的版本片段。
1908年聞風而至的法國人伯希和以500兩銀子換取6000余件文書和200多件紙畫和絹畫。由于伯希和本人精通13種語言,包括中國話和古代漢語,因此伯氏所帶走的皆為精品。1909年,伯希和在回法國前,為了炫耀自己的發現,將部分敦煌寫本帶到當時的北京六國飯店展出,直到此時,遠在京城的中國學者們才知道敦煌寶藏的存在。
1923年當美國人華爾納來到敦煌時,藏經洞已經空無一物。于是他干脆就采用粘貼的化學方法,剝離了敦煌最好的12幅壁畫,連同兩座精美的菩薩泥塑一起運回美國。
今天,敦煌文書散落在世界上77家博物館和圖書館,收藏國家包括英、法、德、日等12個國家。而目前國內收藏總卷數為8697號,僅僅是出土時文物的五分之一!而且絕大部分都是佛經,那些具有無限深廣的社會經濟意義與極其豐富的世俗生活內容的文書,基本都被伯希和與斯坦因運走了。而國內收藏的這些佛經也被清朝的官員們撕裂得首尾不全,傷痕累累,這實在是一個民族最為黑暗的一頁。悲乎哀哉,無怪乎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說:“敦煌學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