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共濟抗疫情
——蘭州手足外科醫院支援天水防控紀實
張志紅國畫《同舟共濟》
一
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
11月3日深夜,急促的電話鈴聲把我從睡夢中驚醒,白天高強度的手術工作早已讓我“昏昏欲睡”,蘭州手足外科醫院師院長在電話那頭焦急地說,明天我院人員要去支援天水麥積區共抗疫情,讓我做好去支援的準備。我的心突然疼了一下,天水是生我養我的故土啊!掛掉電話,一時間我的心里五味雜陳……次日早上我交接完早班,叮囑了各病房各科室的相關事宜后整裝待發。師院長向全院做了動員,短短幾分鐘已有173名醫務工作者請戰。可蘭州的疫情也迫在眉睫,院長根據醫院實際情況,最后選出了22名醫療隊員,再三斟酌之下任命由我帶隊出征。
走出院長辦公室,處處是護士在醫院忙碌穿梭的身影,有的剛下夜班、有的正在給病人扎針輸液、有的正在更新醫生患者的健康碼......一切依舊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大家都堅守著各自的崗位。突然有人發聲問道:“王姐,你去了天水,家里的孩子行嗎?”護理部王雅琴護士長果斷地說:“不行也得行!”幾個人陷入沉默,大家心里都明白逆風而行是醫者的使命所然。
11月4日13:30,師院長為22名奔赴天水的隊員配發了棉衣、皮箱等生活用品并送行。他說:“22名志愿者支援天水,我很自豪也很驕傲,你們一定要做好自我防護,保證完成任務,我等你們回家……”14:50,隨著全院人員吶喊加油打氣:“手足加油,平安歸來”一輛紅色大巴和急救車帶著蘭州手足醫院的希望和寄托,行駛在去往天水的路上。
行車已有五小時之余,紅色大巴里隊員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藥械科蔡小燕藥師將自己三歲的女兒托付給姑姑照顧,劉巧娥醫師還擔心著父母的身體,仲昱東師傅心系早孕反應嚴重的妻子……董芳敏為了緩解壓抑的氣氛,主動和我攀談此行的任務和危險系數,我安慰他只要做好防護我們就會平安歸來,疫情終將過去。雖然我嘴上安慰著隊員,其實我心里明白,我們要去的地方是麥積區,疫情形勢嚴峻,無形的壓力籠罩在我的心頭。
隨后我組織隊員培訓,我們在車上一次又一次學習防護,為了緩解大家的心情,我們的車廂里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國》,悠揚的歌聲使隊員們的心情慢慢地好了起來。
晚上8時許,我們到達麥積區,當地政府把我們安排到了火車站對面的一家酒店住宿,來接我們的是麥積區政法委李東海書記和審計局胡旭東副局長,他們對蘭州手足外科醫院支援天水麥積區的隊員表示萬分的感謝。隊員們陸續入住,大家稍做休整以保證隨時進入戰備狀態。我內心早已激動不已,麥積,我來了。
二
從沒想到疫情會離我們這么近。深秋夜晚的南大街上空無一人,以前熙熙攘攘的火車站站前廣場,唯有那尊馬踏飛燕的雕塑孤零零地屹立著。當晚麥積區周副區長在我們到達不久后就下了命令,決定讓我們的救護車負責送黃碼樣本,那一夜各核酸檢測采樣點亮著燈,排著隊,夜晚的寒風并未讓我們的隊員退縮,采集點的人們聽從志愿者的指揮,排著間隔一米距離的隊伍,放眼望去有人懷里抱著酣睡的小孩,有幾對相互攙扶的老人,大家都默不作聲,似乎連空氣都要凝結。那一夜,我們的救護車司機仲師傅和沙師傅等人忙了一夜,當夜我收到組織部命令,我們第二天要去的是道南九個小區,那一夜我徹夜無眠,滿腦子都是我的隊員和疫情的數據。
11月5日,早上六點鐘,花園酒店后勤保障組幫我們安排了早餐,看著我們的兩位救護車司機拖著疲憊的身體回來,我有些難過。隨后我們被派到了道南社區。道南社區孫書記協助我們的工作,把我們安排到管控小區。同事問我:“你害怕嗎?”我對她笑了一下。其實大家都有著相同的感受,根本沒有時間害怕,一旦防護服上身,大家的眼里只有一件事——盡快把今天的核酸采集做完。當然理性的聲音告訴我專業的事一定要專業的人來做,不敢絲毫馬虎大意。
自去年疫情暴發以來,我院參與一線抗疫的醫護人員很多,他們都有豐富的實戰經驗,看著隊友們熟練操作,除了喇叭里志愿者維護秩序的喊聲在我們的耳邊,眼里就只有采樣數據。由于人數太多,我們核酸檢測一直持續到了深夜,幾乎所有人都透支了自己的體力,穿上防護服后,不能上廁所,反復穿脫會增加感染風險,隊員們被尿憋得出汗,但也只能咬牙堅持。麻醉科臧醫師一天滴水未進,本來就有的痔瘡這天也復發了,我看到他站立的姿勢很滑稽,還在打趣他。后來他告訴我一天沒有坐下休息,累得老毛病犯了,可以想象當時我這位隊友是怎樣的難受,但是他還是堅持著。因為他說自己是老醫生了,得給年輕的隊友做好表率。我和賈亞紅去了防控小區,從18層開始一戶一戶做,直到最后賈亞紅累得都站不住了。一位阿姨看見后搬來了自己家的凳子,但是她穿著防護服,她不敢坐,也不能坐,一切只有咬著牙繼續堅持。
“大家排好隊,至少保持一米五的距離!”這是志愿者一直沒有間斷的喊聲,這聲音劃破夜空。
我清楚地記得5日晚9點,我突然頭暈目眩腳下站不穩,但害怕影響大家進度一直堅持著沒有作聲。 護士長王雅琴察覺到了我的異樣,命令式地叫我休息,可是支撐不住的何止是我一個人啊。每個人都在盡自己最大所能堅持著,沒有人愿意離開一分鐘,到了半夜我們小組才收工。僅僅做了一個小時的休整,我們又去支援另一個小區……
三
在這危難時刻,高強度的工作離不開全體隊友的團結互助和加油扶持,由于長時間穿防護服,我的身上起了疹子,氣溫突降時,護士王麗鳳醫師、熊利平、童娟護士等人的手都凍破了。麥積區審計局胡旭東副局長知道后,幫我們連夜協調聯系,送來了21件沖鋒衣,但少了一件,作為隊長的我把所有沖鋒衣給了隊員,只因我是一名黨員。
21名護士中,大部分人都是二十出頭的小姑娘,在我們幾位年長的護士眼里,她們都還是孩子。其中一個小護士告訴王護士長:“我忽然特別想念家里爸爸媽媽叫我起床的聲音,因為他們每天叫我起床之后,我還能在床上賴床一陣子,而現在,一聲令下,我得立馬起床,不能有半點磨蹭和馬虎。”這近乎撒嬌的語氣,卻觸碰到了我們每個人的淚點,疫情之下我們能感受到集體的溫暖,相互之間一點一滴的關心和照顧,都是戰勝病毒的力量!
11月5日,我們的任務是運送核酸樣本。那天的氣溫出奇的冷,有一組隊員去的是麥積區麥積鎮賈河,行至途中,車子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路面因為結冰濕滑不能前進了,這可咋辦啊?幾萬人的核酸樣本肯定要送過去,我們焦急地想著辦法。醫師王寶福和司機張建建率先用手扳地上的土塊摔到車輪下增加摩擦力,大家紛紛效仿,齊心協力之下車才慢慢地到達了目的地。拖著疲憊身體收工時,我們竟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禮物和驚喜,麥積區麥積鎮一位村民給我們送來了兩幅字畫“白衣天使”,是啊,白衣執甲,無畏逆行!當天轉戰天慶國際封控區的16號樓入戶采核酸,5樓住戶一遍又一遍說著感謝的話,4歲的孩子送來自己創作的手抄報,還給我們表演了歌舞《童心向黨》。我們的眼眶再次濕潤了,麥積,抗疫我們在一起。
四
到麥積的第十一天,我們去了渭南鎮,路經伏羲畫卦之地——卦臺山,車里的隊友似乎比往日更多了一份虔誠,每個人都沉默著,都在內心祈禱疫情早日過去。到了張石村的時候,大喇叭響起,村民排隊一米線特別整齊。在我以往的印象中,較之于城市,農村地區分布面積廣,外出務工人員多,醫療水平有限,信息傳播不暢,大家的防控意識相對薄弱,防控手段相對較少,但我發現,張石村組織井然有序,而且我遇到了老同學張世峰。在這場疫情狙擊戰中,村書記和我的老同學迅速組織群眾,宣傳普及科學防控知識,提高群眾防范意識,實施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有效遏制疫情擴散。他們牢記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做到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讓胸前黨徽熠熠生輝。此次核酸檢測特別順暢,真正把初心寫在了行動上,把使命落在了崗位上。
半夜我和沙師傅開著大巴車和救護車,同行劉巧娥也參與了重點密接人群轉運。凌晨六點睡下,早上八點就要起床的我們沒有抱怨;穿防護服七八個小時做完核酸采集站到腰酸背痛,我們也沒有退縮;凍到手腳僵硬,我們依舊在堅持。這條抗疫路雖然走得很累很艱辛,但也很幸福,望著小區給我們送來的旌旗、后勤保障人員送來的鮮花、孩子的一張張手工畫,我的心里感慨萬千:疫情來臨的時候,他們聽從指揮,服從安排,不為政府添亂,中國正是因為有了像他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人民,才會一次又一次戰勝種種困難和災難。而知恩圖報更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美德,麥積,因為有你們,戰疫必勝。
五
已經連續作戰244個小時,我們沒有接到上級任務,大家心里終于松了一口氣,沒有任務才是最好的消息。每天關注的麥積區疫情播報已經連續幾天都沒有新增病例,雖然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撤離麥積,但是我們一定會堅持下去,直到疫情結束,完成使命。14號我們接到組織命令,讓我們在酒店就地隔離。
和酒店一街之隔就是我的家,隔離前我就想看看孩子,但一忙起工作也就顧不上了,之前正好我們也被委派到我家所在的小區做核酸采集,我只能在樓下喊孩子名字,孩子在樓上大聲喊“爸爸,你來不來?”面對女兒的呼叫,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已經兩個月沒有回家了。原本打算在十一月休假,好好陪陪家人,可沒想到我的家鄉天水也深陷疫情困擾。雖然離兒女不足兩公里,但無法回去,只能選擇與兒女“隔空”團聚。記得之前姑娘經常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從小到大,爸爸你陪過我多長時間?”每當問起這句話,我都會心酸,因為工作原因,很少能回家陪孩子,我也有不得已的苦衷,確實虧欠孩子太多,但是選擇醫生這個專業,就不能回頭了,只有把所有精力用在救死扶傷的本職工作上,相信多年以后孩子終有一天會明白我這個父親為什么如此“不稱職”。孩子,等疫情過后,我們好好團聚。
從一開始接到任務,輾轉各地,到晝夜不分、天寒地凍地堅守,我們22名隊員都堅定地認為所有的付出只不過是我們應該做的。此番出行,麥積區委、區政府給我們生活做了強有力的保障,我的同學安合鑫警官和張增輝校長都給我們隊員送來了生活物資,在麥積處處是感動,處處是力量。
現在,我也終于能在隔離宿舍記錄下此次抗疫的感受和經歷,抬起頭看看窗外的天,一絲冬日的暖陽透過樹梢,照在窗戶上,勝利的光輝在向我們招手……
蘭州手足外科醫院支援麥積核酸采集和送檢人員名單
1. 岳孝太(隊長) 骨科三病區 科主任
2. 王雅琴 骨科一病 護士長
3. 張英 放射科 主治醫師
4. 董芳敏 手術室 護師
5. 王麗鳳 放射科 技師
6. 張國 手外三 醫師
7. 王寶福 手外一 醫師
8. 穆海兵 麻醉科 醫師
9. 劉巧娥 康復科 康復師
10. 童娟 手外一 護士
11. 靳小燕 手外二 護師
12. 葛福玲 手外二 護士
13. 王雪蘭 康復科 康復師
14. 盧娜娜 手外一 護師
15. 賈亞紅 一病區 護士
16. 趙麗霞 二病區 護士
17. 付映軍 放射科 醫師
18. 臧宏喜 麻醉科 醫師
19. 熊利平 手外一 護士
20. 蔡小燕 藥房 執業藥師
21. 仲昱東 120司機
22. 沙景春 120司機
(文章作者:蘭州手足外科醫院岳孝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