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氣溫明顯上升,天氣漸入夏季,降雨也隨之增加。再加之,人們外出游玩就餐機會增加,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專家提醒您6月份應注意手足口病、細菌性痢疾等腸道傳染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以及流行性乙型腦炎和食源性疾病的預防。
手足口病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一組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癥狀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少數病例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全年均可發病,5-7月為夏季發病高峰,發病人群主要是5歲及以下兒童,托幼機構是聚集性及暴發疫情發生的主要場所。
托幼機構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1、每日進行晨午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采取立即送診、居家觀察等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2、托幼機構和小學等單位發現手足口病聚集性或暴發疫情時,應當在24小時內向當地縣(區)級CDC報告;
3、出現重癥或死亡病例,或1周內同一班級出現2例及以上病例,建議病例所在班級停課10天;1周內累計出現10例及以上或3個班級分別出現2例及以上病例時,經風險評估后,可建議托幼機構停課10天;
4、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等良好的衛生習慣;老師要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狀況;
5、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定期對玩具、兒童個人衛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6、定期對活動室、寢室、教室、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7、托幼機構應每日對廁所進行清掃、消毒,工作人員應戴手套,工作結束后應立即洗手;
8、托幼機構應配合衛生部門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細菌性痢疾
什么是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好發于夏秋季。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里急后重和膿血便,嚴重者可發生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腦病。
細菌性痢疾如何預防?
1、搞好環境衛生,加強廁所及糞便管理,消滅蒼蠅滋生地。
2、加強飲食衛生及水源管理,尤其對個體及飲食攤販做好衛生監督檢查工作。
3、對集體單位及托幼機構的炊事員、保育員應定期健康體檢,做糞便細菌培養。
4、加強衛生教育,人人做到飯前便后洗手,不飲生水,不吃變質和腐爛食物,不吃被蒼蠅沾過的食物。
流行性乙型腦炎
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起病急,患者癥狀輕重不一,重癥病例常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出現高熱、驚厥、昏迷直至痙攣性癱瘓,甚至死亡,幸存者常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
乙腦怎么傳播?
乙腦是一種人畜共患病,通過蚊子(主要是三帶喙庫蚊)叮咬傳播,豬是本病最重要的傳染源。夏秋季是乙腦的高發季節,一般在6-9月份。
如何預防乙腦?
一、免疫接種
目前有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兩種:乙腦減毒活疫苗,分別于兒童8月齡、2周歲各接種1劑;乙腦滅活疫苗,兒童8月齡接種2劑,間隔7-10天,2周歲和6周歲各接種1劑。
二、滅蚊
滅蚊防蚊以切斷傳播途徑是預防乙腦的重要措施。滅蚊要強調一個“早”字,最好在乙腦流行前1-2個月開展一次大規模的滅蚊活動。要清掃衛生死角、積水,疏通下水道,噴灑消毒殺蟲藥水,消除蚊蟲孳生地;在農村重點是消滅牲畜棚(特別是豬圈)的蚊蟲。夜間睡覺防止蚊蟲叮咬可用蚊帳,驅蚊劑等,提倡不露宿。黃昏戶外活動應避免蚊蟲叮咬。
水痘
什么是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身上,傳染性強。水痘患者是唯一的傳染源,發病24小時內出現皮疹,自發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結痂期均有傳染性,主要通過接觸或飛沫吸入傳染。水痘患者一發病就應該被隔離,痂皮完全脫落后,才可以解除隔離。
如何預防水痘?
一、免疫接種
對于適齡兒童,第1劑建議在12月齡到18月齡之間接種,在4周歲完成第2劑,如未及時接種者,建議補充接種第2劑次,與前劑間隔≥3個月。
二、生活預防
1、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以免傳染病交叉感染。
2、學校教室內要經常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環境整潔。
3、疾病流行期間健康兒童應盡量不到公共場所,也不去病兒家串門,以防接觸傳染。
流行性腮腺炎
什么是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在兒童和青少年中發生,非常容易在托兒所、幼兒園和學校里出現暴發。流行性腮腺炎除了會引起發熱、腮腺腫脹及疼痛等癥狀外,還有可能會引發腦炎、腦膜炎、聽力損失、卵巢炎、睪丸炎等并發癥。
如何預防流行性腮腺炎?
一、免疫接種
在兒童18-24月齡時政府免費提供1劑次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聯合疫苗(簡稱麻腮風疫苗,可以預防麻疹、風疹以及流行性腮腺炎)。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要達到對腮腺炎的免疫保護需要接種2針疫苗,所以家長們可選擇給孩子接種第2劑次含流腮成份的疫苗(可選擇腮腺炎減毒活疫苗、麻腮風疫苗等)。
二、生活預防
1、在流行性腮腺炎高發季節(冬春季)應盡量避免帶孩子到人員擁擠的公共場所,如要出門,最好戴上口罩。
2、培養孩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四勤一多”:勤洗手、勤通風、勤曬衣被、勤鍛煉身體、多喝水。
食源性疾病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進入人體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通俗的講就是“吃出來的病”,這些致病因素既有化學性的、生物性的,也有動植物性的以及毒蘑菇等。
夏季來臨,氣溫升高,各類食源性疾病進入高發期。我市食源性疾病每年主要集中在5至9月發生,其中,6-9月為發病高峰時間,其發病時間分布與氣溫變化一致,呈現明顯的季節性。因此吃貨們在炎炎夏日愜意的喝著酸梅湯的時候,可千萬別忘了食品安全的事哦。
疾病預防溫馨提示:
★ 應注意飯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食品要做熟煮透;少吃或不吃剩飯剩菜、隔夜菜,如需食用,需要徹底加熱。
★ 在外就餐盡量不吃生冷、半生的海產品和水產品等食物;吃海鮮、涮肉等時,要徹底煮熟;不吃腐爛的蔬菜、水果。
★ 集體單位食堂以及餐飲業應加強食品衛生管理;從業人員應注意食品操作衛生,處理食品的刀具、餐具、砧板等生熟分開,清洗、加工食品時避免交叉污染。
(天水在線編輯:呂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