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出時間: 5月3日、5月4日 一套晚間20:00檔
電視紀錄片《不朽的馬克思》內容簡介
上集
1818年5月5日,馬克思出生在德國西南部的千年古城特里爾。沒有上過小學的馬克思在深受法國資產階級思想影響的父親的指導下接受了啟蒙教育。特里爾中學民主自由的氛圍讓17歲的馬克思就立下了“為人類而工作”的宏大志向。1835年10月,馬克思開啟了他的大學時代,從波恩大學到柏林大學,從一幅刻畫著馬克思最早形象的石板畫到“博士俱樂部”中慷慨激昂的年輕人,奮發讀書,勤于思考,筆耕不輟,不滿23歲的馬克思憑借一篇論文獲得了博士學位。為了追尋真理,與舊世界的反動勢力作堅決斗爭,馬克思先后做過《萊茵報》的主筆、《德法年鑒》的主編,在此期間他不但與終身的愛人燕妮結出了愛情的果實,與一生的革命摯友恩格斯開始了偉大的事業,而且在思想上也完成了從唯心主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
19世紀上半葉,風云激蕩的歐洲大陸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馳騁的疆場。從德國到法國,從巴黎到布魯塞爾,從歐洲大陸到大洋的彼岸,馬克思為了革命事業四次被反動政府驅逐,甚至成為沒有任何國籍的“世界的公民”。馬克思恩格斯建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把正義者同盟改組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撰寫了宣告馬克思主義正式誕生的無產階級戰斗檄文《共產黨宣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成為1848年歐洲革命中無產者的革命號角!此時,馬克思29歲,恩格斯27歲。
下集
1848年革命失敗后,馬克思流亡到了倫敦。在抵達倫敦后,馬克思立即展開了對救濟各國革命流亡者的工作,和恩格斯一起創辦雜志總結革命經驗和宣傳革命理論。在倫敦,在艱難困苦的流亡生活中,馬克思潛心研究政治經濟學理論,關心和支持各國工人運動,老朋友恩格斯在經濟上和研究上都給予了馬克思無私的幫助。經過長達數十年辛勤工作,馬克思克服了貧困、子女夭折和疾病等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寫出了政治經濟學巨著《資本論》。
馬克思一生的理論研究和革命實踐活動展現了“目標始終如一”的革命家品質,由此形成的良好家風潛移默化影響到了三個女兒,她們也都成為了堅定的社會主義革命者。妻子和大女兒的去世給晚年馬克思造成了沉重打擊。1883年3月14日,為人類解放奮斗一生的馬克思逝世。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馬克思的墓地成為了全世界革命者心中的圣地。在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繼續馬克思的未竟事業,整理和出版了他的著作,繼續領導各國工人運動。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畢生的革命活動中始終關注和研究中國。在《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一書中收錄了他們寫的關于中國問題的17篇論文,并預言中華民族必將重新崛起,成為“亞洲新紀元的曙光”。
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關注和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奧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