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李明博:冷落中國?
這是個強烈的民族主義者,他的“失禮”,昭示中韓關系現在有股“寒流”
自今年2月25日李明博在首爾正式宣誓就任第17屆韓國總統,迄今已一月有余。3月31日,他公開承諾把出任總統期間的全部薪水捐給窮人,以幫助他們改善生活。 由此有人稱贊他和其他領導人不同,但也有人批評他是在“作秀”。
李明博出生于日本大阪,現年66歲,幼年時家貧,經常在大街上叫賣糕點、水果、火柴和冰激凌,靠撿破爛完成大學學業。后經個人奮斗,36歲便成為韓國現代集團執行總裁。2002年成為第32任首爾市長,由于推行的一系列新政,比如“綠色城市”等,成為韓國人氣最高的市長。他也是自1987年韓國實行總統直選制度以來,以最大票數之差獲得壓倒性勝利當選總統的人。
但是,盤點他上臺一個多月來的對華政策,質疑聲漸起。自李明博當選總統以來,有幾個偶然性事件似乎昭示著中韓關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李明博當選總統后不久,最先與美國總統布什通電話。隨后,李明博又與日本首相福田康夫通了電話。在李明博最初與大國元首的交流中,唯獨落下了中國;3月12日,青瓦臺宣布,李明博將從4月15日至19日和20日至21日分別對美國和日本進行訪問;在3月中旬中國召開“兩會”并選出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和政府后,各鄰國,比如朝鮮、越南、新加坡、巴基斯坦等都先后向中國新一屆政府表達祝賀,日本領導人,包括明仁天皇和福田康夫也都在第一時間向中國領導人祝賀。唯獨缺少韓國。
3月18日,韓國有重要影響的《中央日報》發表了題為《外交失禮 招致誤會》的文章,表示在中國新政府剛剛當選這么一個值得祝賀的時刻,一向將中國視為重要鄰邦的李明博政府卻“沒有做出任何的反應”,這無疑是韓政府的“外交失禮”。從韓國媒體向政府的失誤提出批評并施加壓力,可看出韓國民眾在對與中國發展關系問題上的重視程度。
李明博是一位強烈的民族主義者。早在12月6日,其在韓國KBS電視臺舉辦的公開辯論中,公開稱中國“歪曲歷史”;而他入住青瓦臺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取消以往總統府的鳳凰標志。由于鳳凰標志的形成與中韓古代的朝貢關系息息相關(中國使用龍,韓國使用鳳凰,以顯示尊卑),因此,這也有擺脫中國文化之嫌;值得一提的是,韓國首都由“漢城”改為“首爾”也是在李明博當市長時完成的。
事實上,不管從傳統安保概念還是非傳統安保概念來看,中國都已成為韓國最重要的國家。從傳統安保觀念看,對朝鮮影響力最大的國家正是中國;從經濟等非傳統國家安保概念來看,中國已經成為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也是韓國貿易順差的最大來源地。在華學習的韓國留學生目前已經達到5.4萬人,占外國留學生在華總數的38%,2006年訪華的韓國人幾乎占韓國總人口的10%。同時,在解決朝核問題上中國又處于極為重要的位置。
在華盛頓舉行的“中美韓關系”討論會上,一些韓國學者認為目前李明博的對外關系政策處理得不夠好。比如,韓國國際政治學會會長張公子堅信經過一段時間的碰壁、付出一定的代價后,奉行實用主義原則的李明博定會重新回到對朝“陽光政策”和“對華全面合作”的關系上來。目前中韓兩國間的經濟交流、人員往來已十分密切,雙邊關系在許多領域里已經成為十指緊扣的模式,彼此難以分開,更無法切割,而這些交流與往來收益最大的則是兩國民眾,以降低對華關系為代價而改善其他雙邊關系的做法,無疑會遭受到民眾的反對。■ 夏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