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時事新聞>>焦點>>正文 |
各地刮公祭風 女媧遍地開花孔明處處顯靈(組圖) |
(2007-5-23 13:40:18)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打印本頁 |
|
|
[提要] 全國爭相舉行祭奠活動,從三皇五帝到三教九流,一些歷史名人甚至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成了“香餑餑”,投入動輒數百萬,出現“補天女媧,遍地‘開花’;諸葛孔明,處處‘顯靈’的局面。 |
|
湖北竹山已經建造的女媧雕像。(資料照片 國新 提供) | 閱讀提示
最近,一場場公祭大典在全國許多地方鳴鑼開場,從慶祝“中華母親女媧誕辰”,到“諸葛亮出山1800周年紀念”,從三皇五帝到三教九流,不一而足。一時間,一些歷史名人甚至神話傳說中的人物成了“香餑餑”,多個地方爭相祭奠。公祭活動為什么這么熱?如何看待這一現象?
補天女媧 遍地“開花”
“我們當然也得搶著上”
本報武漢5月22日電 (記者田豆豆)“其實竹山辦這個公祭滿打滿算才花了740萬元,哪里有1500萬元啊……”5月22日,說起該縣于5月13日舉辦的“女媧公祭大典”,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委有關負責人叫苦不迭。
5月13日,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在神話傳說中的女媧煉石補天故地——寶豐鎮女媧山舉辦了一次女媧公祭大典。據當地媒體報道,竹山縣為此“投資1500多萬元,重塑18米高的女媧雕像,建起了女媧祭壇、圣母亭、問天閣等景觀,仿塑‘中華母親山’標志石,雕刻《康熙字典》”。竹山縣是國家重點貧困縣,竟然拿1500萬元辦“公祭儀式”,一時間引起了各界非議。
“740萬元的投入有據可查。”這位姓胡的負責人介紹說:投資420萬元,為寶豐鎮修建了一條20多公里長的公路;旅游開發投入近300萬元,其中建女媧塑像花費50萬元,建其他景點花費200萬元,而且這300萬元中有150萬元為個人捐款;辦節只花了20萬元。“其實大家按常理想想也明白,2006年我們全縣的財政收入才剛過1億元,即使縣里想拿1500萬塊辦公祭,也沒這個財力啊!有的部門接受采訪時把數字說大一點,就是為了‘好看’嘛!”
至于為什么要舉辦公祭儀式,這位負責人表示,一是擴大該縣“女媧”文化的影響,二是為了招商引資。據《山海經》和《錄異記》等記載,上古時期女媧是在竹山縣西女媧山頂煉五色彩石補天。而竹山擁有世界總儲量70%以上的綠松石,即是傳說中女媧煉石補天的五彩石。“一些地方都在宣揚女媧文化,搞各種活動,我們當然也得搶著上。”這位負責人說。
事實確是如此。據了解,與女媧“沾邊”的河北涉縣、甘肅天水、山西長治等地都曾舉辦過祭祀活動。5月初,甘肅天水市秦安縣舉行第二屆公祭人文始祖女媧大典。當地有關部門表示,秦安是中華始祖“兩皇”(伏羲、女媧)的故里。
前不久,陜西西安傳來消息,驪山中華女媧文化研究會在臨潼區成立。該研究會公布了12幅女媧雕塑的設計圖,并向公眾征求修改意見。據悉,臨潼區將在兩年內建成女媧雕塑。當地專家稱,考古資料和驪山周圍大量的遺址、遺跡表明,驪山是女媧文化最早的發祥地。
誕辰祭、逝世祭、出山也祭
諸葛孔明 處處“顯靈”
本報綜合消息 山東省政府日前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5月29日—31日,山東省臨沂市將舉辦第二屆“諸葛亮文化旅游節”。旅游節期間,將舉辦“諸葛亮誕辰1826年”祭祀紀念活動。
據介紹,諸葛亮在史稱陽都的臨沂市沂南縣度過少年時代,14歲隨叔父客居異鄉,27歲走上政治舞臺。今年是諸葛亮誕辰1826年,除了誕辰祭祀紀念活動外,當地還將舉行諸葛亮故里龍舟大賽,并為諸葛亮文化旅游區舉行國家3A級旅游區掛牌儀式等活動。
而就在一個多月前,湖北襄樊市舉行了“紀念諸葛亮出山1800年”大型慶典。為此,襄樊市成立了以市委主要領導為主任的紀念活動組委會,市委有關負責人強調,紀念諸葛亮出山1800年是我市不容錯過的機遇,也是襄樊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慶典分為文化、旅游兩大類共14項活動,主要包括慶典儀式、文藝晚會、諸葛亮文化學術研討會等,包括因品讀“三國”而走紅的“學術明星”易中天等在內的多位名人應邀出席了這一活動。
據了解,目前在全國各地有多個諸葛亮研究會、紀念地,關于諸葛亮的祭祀活動也在不同的地方多次上演。陜西省漢中市舉辦過為期一周的“武侯墓清明文化旅游節暨諸葛亮公祭大典”,以紀念諸葛亮逝世1772周年。主辦方稱,旅游節的前身為一年一度的武侯墓清明文化廟會。舉行公祭大典及其他紀念活動,旨在以旅游節為載體,祭祀先賢,做大做強旅游文化產業。
搭什么臺,唱什么戲?(快評)
隨著傳統文化升溫,各地刮起了一場不小的公祭風。一時間,補天女媧,遍地“開花”;諸葛孔明,處處“顯靈”。
祭拜先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適當適度的公祭是有益的。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操辦的公祭活動似乎有些走樣了。
稍加分析不難發現,走在公祭活動“前列”的地方,往往經濟發展都相對滯后,與其說是通過祭祀緬懷先祖,倒不如說是倉促開打文化牌,希冀通過聲勢浩大的公祭活動擴大影響,吸引投資。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也無可厚非。但關鍵要看搭什么臺,唱什么戲。有的地方政府財政本不寬裕,動輒拿出巨資,去樹一個可能跟當地文化八竿子打不著的“祖先”或“偶像”的牌位。而且,一些縣市之間還相互攀比,“前赴后繼”,競相上馬,你那里建“全國第一”,我這里就建個“亞洲第一”,甚至“世界第一”。然而,最后拉動當地經濟發展,讓老百姓得到實惠的,又有幾個?其中,財政資金的巨大浪費又知多少?
文化的“高臺”搭得太離譜,經濟的“大戲”肯定也沒法唱好,還會制造虛假的文化記憶,糟蹋了文化。最終,這些活動往往淪落成一次次勞民傷財的競賽:比“面子”,賽“政績”。如此盲目、一窩蜂地亂搭“文化臺”,對人民群眾與子孫后代是不負責任的。 (聞白)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