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時事新聞>>焦點>>正文 |
麻生“失言”稱臺是國家 媒體分析其是真實流露 |
(2006-3-16 17:24:07) 有位讀者讀過此文 來源:新華網 打印本頁 |
|
|
麻生的“失言”,實際上就是其真實的想法,或者至少是其不經意間的真實流露 日本外相麻生太郎日前在日本國會答辯時強調,日本與臺灣具有“共同價值觀”,并稱臺灣為“一個國家”,這一舉動當然引起中國的強烈批評,其后日本外務省連忙出來進行解釋,表示日本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沒有改變,并且說麻生也改變了自己的說法,改稱臺灣為“一個地區”。盡管如此,人們不禁要問,作為一個重要國家的政治家,怎能如此缺乏常識,說話如此隨便呢?日本某些政治家屢說錯話,是與其政治素質低下以及時常表現的“臺灣情結”有關呢? 長期以來,個別日本政治家缺乏最基本的素質,雖然其身居國會議員甚至閣僚要職,卻連最基本的常識都不懂,不但總說些外行話,甚至在內政和外交政策方面屢屢“失言”,既傷害日本國內民眾感情,又常常引起一些外交摩擦。 麻生就是一個歷來被稱為“毒舌家”和“大嘴”的政治家,常常口出狂言。例如,就在去年麻生出任外相的當天,日本北海道少數族裔的一些民眾就提出抗議,對麻生曾表示日本為單一民族國家而蔑視少數民族的說法表示不滿;2003年,麻生還公然美化日本對韓國進行殖民統治的歷史,將殖民時期日本強迫朝鮮人改用日本人名的做法稱為“是朝鮮人要求賜給他們名字”,引起日本國內和韓國、朝鮮的強烈抗議。 在臺灣問題上,日本的一些政治家們則不僅僅是素質低下的問題,還是其內心深處本來就有的對臺灣的特殊“情結”在作祟。麻生本人就是日本親臺議員團體“日華關系議員懇談會”的副會長,一貫賣力推動日本和臺灣之間各種實質性關系的發展。 眾所周知,經過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戰爭,日本從中國割占了臺灣,隨后對臺灣進行了長達50年之久的殖民統治。在此期間,日本派駐總督對臺灣進行直接統治,推行皇民化教育,極力消除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和臺灣人的民族意識,企圖逐漸將臺灣人轉變為日本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后,雖然臺灣重新回歸中國,但日本與臺灣之間的聯系并沒有因此而中斷,除去日本長期殖民統治留給臺灣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影響之外,日本與臺灣民間仍然有眾多難以割斷的聯系渠道,尤其是在文化與生活方式方面,臺灣已經深深地受到日本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影響。這一歷史情結成了長期影響日本對臺灣政策的一個重要因素。 1952年,由于當時東西方冷戰格局的影響,也由于日本的這種“臺灣情結”,日本放棄中國大陸而選擇了臺灣,失去了改善中日關系的一次良好機會,但是日本與臺灣的關系卻由于政治意識形態和共同安全利益的需要而更加密切。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實現雖然迫使日本斷絕了同臺灣之間的所謂“外交關系”,但日臺之間仍然保持了某種實質性的關系。長期以來,在日本政界仍然存在著強大的“臺灣幫”,千方百計維持和推進同臺灣的各種關系。尤其在冷戰結束之后,日本對臺政策有了重大變化,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以來臺灣的政治變化使得日臺有了更多的共同價值利益;另一方面,面對一個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國,日本試圖通過加強同臺灣的關系來遏制中國大陸。 正是在這種“臺灣情結”的作用下,貴為外相的麻生太郎先生才有了以上的“失言”。所以,麻生的“失言”,實際上就是其真實的想法,或者至少是其不經意間的真實流露。因為作為一個政治家,尤其是作為一個國家的外相,不可能連其最基本的外交常識都不懂,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日三個基本政治文件中日本在臺灣問題上的承諾,麻生也不可能不知道。 不過,不論日本某些政治家們對臺灣如何“情有獨鐘”,他們還必須考慮與中國大陸的關系。我們在譴責“失言”這種比較曖昧的做法的同時,更應警惕日本干預臺灣問題的企圖。(國際先驅導報)
|
|
|
|
|
|
|
|
|
|
|
|
|
|
|
|
|
相 關 新 聞 |
|
相 關 專 題 |
|
|
|
新 聞 評 論 |
請注意: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
2、天水在線擁有管理筆名和留言的一切權力。
3、您在天水在線留言板發表的言論,天水在線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
·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