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關系撲朔迷離、日本方面不斷發出調門完全相反的復雜信息的情況下,11月20日,小泉內閣的兩名大臣在電視節目中集中談到中日關系,當場提出請中國高級官員訪問日本,呼吁中日擴大經貿合作,并希望兩國進行聯合防御演習等建議。兩人的姿態及提出的具體建議,都與中日關系當前的實際氣氛形成大的反差,因而引來種種評述。
兩大臣一起上電視
20日上午10時,朝日電視臺在其每周日播出的一個討論節目中,推出了一個專題,題目是“問新任兩閣僚的戰略:如何應對在經濟和軍事方面力量大增的中國?”被邀請來參加節目的兩名閣僚,是防衛廳長官額賀福志郎和經濟產業大臣二階俊博。據悉,該節目自1989年4月開播以來,一直很受歡迎。節目特點是總能邀請到一些日本的政要乃至國際上的大人物,并就當今國際及日本國內的大事進行討論,收視率穩定不衰,在日本家喻戶曉。
節目一開始,王牌電視節目主持人田原就反復強調,這兩位閣僚是現任內閣里的“中國通”,二階也非常自信地表示贊同,當場披露自己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部長級會議上與中國商務部長薄熙來緊挨著,可以“親密交談”。由于小泉在APEC峰會上,沒能與中國任何一位要人接觸,所以二階似乎為自己能直接與薄熙來對話感到驕傲,并公開顯示這種“中國通”的優越感。他說,雙方都表示了要加強友好的傾向,還說自己跟薄熙來關系很好。田原順勢提出,既然這樣,那就應該請薄熙來訪問日本。二階當即表示一定努力,并說日本希望能與中國舉行雙邊論壇,協助中國節約能源、解決污染問題,“如能把日本機械和科技轉移至中國,也有助于日本工業”。
防衛廳長官額賀福志郎也曾經多次訪問過中國。在電視鏡頭前,他毫不掩飾自己“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對中國軍力增長表示“憂慮”的同時,他提出兩國應設立“類似熱線的東西”。對建立“軍事熱線”,美日方面一直比較熱衷。額賀還簡單回顧了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后,日中軍事交流幾乎完全停滯的狀況。他用擔憂的語氣說,日中軍事方面的交流中斷得太久了,必須恢復,而且輪到中國的軍事要員訪問日本。這時,主持人田原說,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的官員們肯定在看著這個節目,趕緊發出邀請吧。于是,額賀就把目光轉向攝像機,對中國國防部長曹剛川發出了邀請,說一定請他訪問日本。他還進而提出,希望兩國能進行聯合防御演習,并展開防務對話。在他看來,雙方增進了解會給日中關系帶來“穩定感”。
他們想傳遞什么信息
額賀和二階的行為,被一些中國的國際問題專家稱為“空中喊話”。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的學者王珊認為,在兩國的政治、外交對話中,這種方式不符合常規,從形式上看很不正規。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的學者王屏說得更直白,日本把兩國政治關系搞僵了,兩國之間的外交渠道不暢通,難以通過正常的外交渠道對話,只好把一些本應外交磋商的事拿到了公眾場合來說,而像“空中喊話”這樣的形式所涉及的因素要復雜得多。
王珊認為,防衛廳長官的話,從最簡單的層面可以理解為,日本一些閣僚釋放出了具有一定積極意味的信號。一般而言,在國家和國家的關系中,安全關系、軍事關系是最敏感的。日方也許認為,從最難、最敏感的領域“喊話”,能打破小泉造成的僵局當然好,即使打不破,在公眾面前談合作、談邀請對方的部長訪問,也沒有風險。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金熙德認為,在安全和軍事上,日本與別國不同,戰略和戰術層面是截然分開的。日本是一個在安全戰略上自主性很有限的國家,它基本上得聽美國的。在國防戰略層面,日本不可能和中國合作,但在戰術層面,日本防衛廳一直都愿意和中國開展軍事交流,這個態度從沒變過。從這個角度看,額賀的講話沒什么新內容。但考慮到目前中日關系陷于冰點,和中國保持戰術層面的軍事交流,對日本來說,等于保留了一個和中國正常交流的重要渠道。另外,日方一直強調,中日之間出現的政治僵局,和兩國人都還“保留著戰爭的記憶”有很大關系。日方愿把中日間的軍事交流當作兩國關系的緩沖器。如果兩國能在像軍事、安全這么敏感的領域都開展交流,那彼此之間的很多難題也應該可以得到解決。
其實,中日間的軍事交流有過相當良好的階段,在海上保安、人員交往、學術交流等方面曾經做過不少項目,2000年,兩國已經談到了軍艦互訪,但2001年小泉上臺后不顧一切地參拜靖國神社,中日軍事交流發展的勢頭才被攪黃了。
日本不愿被邊緣化
專家們指出,兩位閣僚的講話首先應看成是他們個人的觀點。金熙德說,日本閣僚甚至首相上電視節目是比較平常的事,這些大臣可以談他們個人的看法,不必所有的話都必須符合內閣的決定。值得注意的是,兩人去做節目是電視臺請的,而不是內閣安排的。
專家們還強調了額賀和二階的個人特點。據金熙德介紹,額賀是個非常成熟的閣僚,他從沒對中國、韓國口出惡語,從政相當理智。王珊也說,額賀是對防衛領域很有研究的學者型高官;二階則被公認為小泉內閣中“親華派”的惟一代表。在王屏看來,如果小泉內閣想對中國表示一個姿態,這兩人應當是最合適的,他們的職務分量足夠重,中國也容易接受他們。
當然,由于兩人具有重要閣僚的身份,分析家認為,他們的講話還是反映出了日本內閣中的一種心態:不愿在東亞被邊緣化,不得不對與鄰交惡的強硬外交政策稍加調整。王屏說,相當一段時間內,日本固執地認為,只要加強日美同盟關系,對東亞鄰國強硬沒有關系,只要有美國撐腰,就沒有在東亞被邊緣化的危險。但在剛剛結束的APEC峰會上,日本真實地感覺到:它在東亞被邊緣化已經開始成為現實。一旦日本被繼續邊緣化下去,它在東亞、在亞洲的重要性就會大大下降,對其國內的發展也有負面影響,這是日本絕對不愿看到的。
王珊從日美關系和中美關系的互動中分析了日本的這種尷尬而無奈的心態:日本非常清楚,在東亞的國際關系中,對日本牽動最大的力量是美中關系。日本外務省對美國人做的一份調查顯示,認為日本是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伙伴的比例,已經從去年的65%下降到今年的48%,而認為中國是最重要伙伴的比例則有所上升。在美國政府內部也有人懷疑,一個堅持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是否真同美國有相同的價值觀。日本以犧牲與中韓等鄰國的關系來推進日美同盟的做法顯然不符合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美國不愿意讓日本把東亞的地緣政治搞得很緊張。
象征姿態大于實際意義
日本問題專家們特別強調,日本兩位閣僚發出的信號,更多的只是一種象征性姿態,沒有很多的實際意義。王屏和王珊都指出,軍事交流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敏感領域,日方提到的國防部長訪問和海上聯合搜救,需要兩國間有感情、有氛圍、有條件,而中日之間現在根本不具備這樣的氛圍和條件。更何況額賀和二階職位雖然重要,卻都不是小泉的嫡系,而日本內閣的決策權基本上在首相那里,內閣中最重要的職位是首相、外相和官房長官,在這三個位置上,現在都是對華非常強硬的鷹派。
金熙德說,中國的日本問題專家對在小泉的首相任期內突破中日關系僵局,都已不抱太大希望。小泉說的“愿意改善中日關系”,和中國講的改善中日關系不是一碼事。金熙德說,小泉所指的,是在否認日本侵略歷史、接受他參拜靖國神社前提下的“改善關系”,這是中韓等國絕不會接受的。
王屏也說,日本真想改善和鄰國的關系,就必須作出實質性的行動。沒有實際意義的姿態并不能改變日本在東亞被逐步邊緣化的勢頭。到那時,不排除東亞國家在本國發展戰略中相應降低日本重要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