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六”成功飛去來,中國再現“航天熱”。對于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就,世界各國的官方表態都“看上去很美”,但各國的民間媒體特別是網民,對此又抱有怎樣的心態呢?
美國網民:伙伴還是對手?
航天對于美國人來說已沒有了往日的光輝與色彩,兩年前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的失事 仍然讓美國人的心隱隱作痛。此后,美國人對航天事業開始了全面檢討,里根時期的航天大國夢也有褪色的跡象。不過,對于中國這次的飛船發射,美國各大媒體還是給予了充分報道。
對于“神六”上天,跟蹤報道最多的應是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有線電視新聞網站(MSNBC)。
10月12日,MSNBC網站宇航頻道特別組織了一次在線民意調查,主題是“你如何看待中國的航天發展?”截至10月17日12:00,共收到12247張投票,其中選擇“標志著一個國家最終崛起”的比例最大,占55%,而選擇“對西方是一個威脅”的網民只占21%,另有11%選擇“這是代價高昂的死路”,還有13%表示答案不包括在上面的選項中。
美國《新科學家》雜志也在自己網站上的宇航頻道針對“神六”進行了一次民意調查,題目很有意思,主題是“你認為中國太空人應該如何稱呼?”,其中12%的人贊同應該稱為漢語的Yuhangyuan(宇航員),有31%的人則贊同用漢語的太空加上希臘語的水手組合為Taikonaut(太空人),還有一個選擇則叫幸運,選擇這一項的人竟高達58%。
在美國各大航空愛好者論壇里,網民也在與中國人同步關注著“神六”的升空。
在發射當天,美國太空網站(www.space.com)的論壇里,一個關于“神六”上天的帖子成為當天的熱帖。
網友Toymaker感慨道:“這個國家建立于5000年前,他們知道什么是耐心,說真的我喜歡他們的運作方式,非常具有中國人的特點,務實而且有決心,一步一步走得非常塌實。”
該論壇資深網友kane007則在回帖中寫道:“聰明的中國人還拍攝了外部設備以及宇航員工作艙的照片,發回了如此高質量的錄像,這是多漂亮的一次勝仗啊。”
不過,對于中國的航天計劃,也并非全部是肯定的聲音,一些美國網民再次把中國科技進步與政治和軍事掛鉤。
MSNBC科學版編輯艾倫·鮑勒在自己的太空博客Cosmologo中要求讀者做一次有關中國太空技術的調查,他寫道:“考慮到中國目前的政治和軍事情況,是應該把中國看作是太空對手呢,還是潛在的合作伙伴?”
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Mike Litaker認為,“政治與經濟政策已經把中國帶入到了國際主流社會和經濟交流圈中。……我認為5年內中國會被看作是太空開發和研究領域的合作伙伴。”
紐約的Ken Emmanuelli也表示:“我們確實需要中國太空項目的協助來補充人員和物資。美國和俄羅斯不應該只是允許中國加入國際太空項目,而應該繼續協助中國提高太空技術。為什么我們不帶頭引領這些國家共同為人類更好未來而奮斗呢?”
然而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比如一位署名為Mark R. Whittington的網民就指出:“我認為中國應被看作是我們在太空探索中的競爭對手。……競爭是好事,它會刺激創新和達到目標。還有什么比這更能激勵我們重回月球而不是讓中國人領先呢?”
另一位署名Steve的人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中國一直是我們的對手。兩個國家的基本價值觀如此截然不同,怎么能夠成為伙伴呢?……難道我還需要提醒大家,我們真的要進一步縮小中國與我們的軍事鴻溝嗎?”
日本網民:酸葡萄的滋味不好受
日本今年3月剛剛出臺長期航天計劃,20年實現載人航天飛行,到2025年日本建成可供人類停留的國際月球基地,這也表現了日本要成為航天大國的決心。對于“神六”的成功,日本國內既有一種帶點酸味的羨慕,也夾雜著一貫的懷疑。
在《今日日本》網站上,日本網民展開了熱烈討論。
一個署名為Peeping Tom的網民帶著不服的口氣這樣寫道:“至少這次成功顯示了中國的潛力。日本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擁有同樣的能力。”
他還表示,“美國有線電視網的報道說盡管中國做了很多改進,但中國的神舟飛船主要是基于俄羅斯的聯盟號設計建造。另外中國還從莫斯科購買了包括宇航服、生命維持系統以及其他宇航設備,但中國官方卻仍在聲稱所有這次發射升空的東西都是中國制造的,這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另一位署名為DXJP的網民回帖道:“我不會再稱中國人只會制造一堆垃圾了。因為他們的技術和產品已經有了很大進步。我對于他們能夠以這樣一個比較好的價格開發出這些技術感到很吃驚。中國日益接近日本40年前的水平了。我仍然還記得當年很多人都在叫嚷說日本制造的東西都是從美國買來的。……也許很快就可以在美國市場上買到神舟九號了。”
印度網民:復雜心態看神六
印度航天事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印度的運載火箭多次為歐洲國家發射衛星,遙感技術也處于世界領先行列。印度計劃在2007年或2008年發射第一個月球探測衛星,這就是稱為無人登月工程的“月球飛船一號”。
對于“神六”的成功發射,印度人反應比較復雜。一部分印度學者試圖降低這次中國航天成就的重要性,聲稱中國整個航天項目實際上很大一部分是依賴別國技術而成的。
10月15日,《印度快報》在社評中指出,“盡管中國的這次載人航天飛行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后太空領域的第三大強國,但印度卻并非必須跟上。……印度探月計劃就受到了愛國主義的驅使。不過我們的航天項目還是一直明智地選擇避免把重點放在載人航天飛行上。”
對于這篇社論,網民Meghneel Gore表達了不同意見:“我不同意作者在文章中的關于印度不應該進行載人航天探索的論點。……我們印度,作為一個人種以及一個國家應該加入到太空競賽中,并不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只是為了保證我們這個種族能夠生存下去。”
署名Ahluwalia的網民則評論道:“中國現在所做的,印度不應該去拷貝。飛船上天更多的是一種象征力量。印度也可以達到或者走得更遠,我們不缺乏才華,也不缺乏這方面的專家。但是進行宇宙開發的費用太昂貴了,現在印度面臨著其他更緊迫的發展需要,這使我們無法負擔如此高昂的研究。……和中國不同,印度可以迅速加入到太空俱樂部里。印度需要使導彈和空軍飛機升級使其與中國抗衡。”(宋曉軍)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