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一些媒體的“神六軍事用途論”遭到了駁斥。有識之士認為,雖然研究成果在未來有轉為軍事用途的潛力,但不能就此認為中國的航天計劃是為軍事而生的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周州報道 神六順利升空后,盡管中國政府一再強調太空探索的和平目的,但美日一些媒體仍不斷臆測神六的“軍事用途”,稱中國會借神六上天大幅“增強自己的軍事能力”。
臆測五花八門
日本《產經新聞》在一篇發自北京的報道中說,“(神六)能夠得到約80%的地球表面的資料。而且,還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探測他國的軍事設施和地下蘊藏的資源。因此可以說,中國的情報收集能力大幅提高。兩年前神舟五號飛船的載人飛行只有一人,因此試驗的意義不大,然而這一次卻是兩個人,兩人互相合作,能夠在太空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際工作,其意義重大”。
該報進一步指出:“由于中國的太空開發是以軍方為主導,因此,如果完成下一步的太空站建設,那么,地球上大部分國家平時就會處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監視之下。對日本等國來說,這將成為安全保障上的重大壓力。不妨認為,今后屈從于中國的國家將會增多……”
日本《朝日新聞》更是煞有介事地指出,這艘宇宙飛船可能在飛行中拍攝臺灣、美國和日本的軍事設施,“負有偵察軍事設施任務”。
同時,美國專家在一份報告中更是猜測,如果拍攝美國一些農業區的照片,可以幫助中國對美國農業收成作出估計,從而獲得商業秘密,幫助增加中國在與美國舉行貿易談判時的砝碼。
專家據理批駁
針對這些說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我們這次全程直播,好多軌道數據都給了美國。不會像過去美國媒體報道,說中國發射飛船開始突然變軌,找都找不著了,把和中國導彈的分導技術都聯系起來了。這個事情我們覺得毫無必要。”
胡世祥分析說,技術革命可以催生軍事革命,軍事的需求同樣會帶動技術革命。這是不可否認的。但是不能因為我們搞載人航天,而且我們一些人是軍人,就斷定是為軍事服務的。美國航天局有許多都是過去的軍人。前不久我們請了五六位美國老牌航天員,都是將軍。我的好朋友俄聯邦航天署署長佩爾米諾夫,他就是原俄航天部隊的上將司令。他們曾經是軍人,但現在搞的是和平開發利用太空,我們就比他們多穿了一件軍衣而已,我們也是搞和平開發利用的。不能說他穿了什么衣服就說是為了軍事如何如何。因為宇宙空間是全人類的,所以太空資源也應該是全人類的,它開發所得也應該為全人類造福。因此,我們愿意和全世界的同行共同開發外層空間。
事實上,西方社會的一些專家也客觀地指出,雖然中國的研究成果在未來有轉為軍事用途的潛力,但不能就此認為中國的航天計劃是為軍事而生的。
經濟好處顯而易見
日前,香港《明報》在一篇評論中舉出證據,駁斥了軍事說。該評論引述國際航天商業委員會8月發布的《2005年航天產業現狀》調研報告指出,2004年,全球航天產業來自商業服務和政府計劃的總收入高達1030億美元,預測到2010年將會超過1580億美元。在后冷戰時代,發展航天科技的軍事價值已經大幅減少,沒有國家會幻想可以超越美國的太空成就,為什么歐盟和俄羅斯等仍積極進軍太空?因為這些國家知道,太空產業的直接投入產出約為1:2,而相關產業的帶動輻射則可達到1:8至1:14,是回報極豐厚的投資。
該報分析道,對中國來說,神舟計劃帶來的直接經濟好處,是重振衛星發射事業;至于相關產業的輻射,涵蓋面相當廣,受惠的甚至可以是偏遠地區的農民。例如,陜西境內黃河沿岸的鹽堿地曾經只長蘆葦,2002年,中國科學院的劉敏教授將帶到過太空的種子帶到陜西,開始在鹽堿地種植,發現經過異變的茄子產量增加一倍,棉花產量提高四成,原來不適合栽種的荒地變成農田。這是比較特別的事例,至于航天科技在精確定位導航、氣象偵測預警等方面的貢獻,就更加多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