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一 張舵 李煦
近年來,由于日本高層屢次參拜靖國神社,否認侵華日軍的野蠻暴行,通過歪曲歷史的教科書,右翼勢力擅自登上釣魚島等一系列事件,中日兩國之間取消了部長級的會晤機制,兩國領導人也只是在第三國進行了幾次會晤。
可以說,中日政府間的政治關系已降到30年來的最低點。
一些學者擔心,在當前中日關系上,兩國高層似乎缺乏一種危機溝通機制,給人以中日關系隨時有可能陷入失控的感覺。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金熙德分析,近十幾年來,日本國民的政治傾向逐漸轉變為平衡派失寵,對華強硬派得寵的局面,日本民眾不斷呼吁強者出現,而小泉恰恰是強硬派的代表,以他為首的日本政府目前也一直在沖擊和觸摸中日關系的底線。
加拿大軍事評論家、詹氏國際防衛周刊亞太特派員平可夫近日撰文,美國五角大樓9月11日對小泉的連任表示歡迎,聲稱日美之間的廣泛合作應該擴展到世界的其他領域。這就意味著五角大樓期待日本繼續在中東駐軍問題上、朝鮮半島核武問題上發揮影響力。一旦日本修憲的步伐正式邁出,中日之間的摩擦就有可能由目前的油田之爭、靖國神社參拜等個案問題,向“構造性對峙、猜疑”方向發展。
平可夫分析,日本修憲問題若提上議事日程,中日新矛盾極可能成為最敏感的摩擦因素,中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重新崛起已不可避免,現在若不溝通,五年內雙方關系可能失控。
而反觀中美關系,雙方高層間一直有暢通的溝通渠道和雙方認可的底線。中國人民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黃大慧說,即使發生了中美撞機事件甚至中國駐南聯盟使館被炸事件,中美關系也沒有完全破裂,還是在一種可控的范圍內進行交流。
在當前中日關系緊張時期,金熙德認為,一是中國在對外政策上,不能給日本右翼勢力造成“中國軟弱”的錯覺,在中日關系上要設立自己的底線,維護自己的底線。二是在對待日本問題上一定要冷靜,把握好尺度,政治上針鋒相對的同時,還要考慮兩國間的共同利益,比如經濟、環保以及安全等領域的合作。
在今年5月份日本名古屋舉行的“21世紀都市發展”研討會上,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表示:在都市建設、節省能源和保護環境上,日本的經驗和理念都值得參考。中日雙方在這些領域的合作空間還很大。在5月18日出席日本東海日中貿易中心成立五十周年紀念會時,吳儀說,中日經貿合作有地緣的優勢、互補的優勢。中日經貿合作是支撐中日關系發展的重要因素。日本的資金、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與中國廣闊的市場和豐富、優質的勞動力相結合,結出了雙邊經貿合作的豐碩成果,漸漸形成互利雙贏的利益格局。
2004年,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對日本的貿易總額首次超過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而日本已經連續多年緊隨美國和歐盟之后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今年預計中日貿易總額將突破2000億美元,這個數額可能占中國對外貿易的17%左右,占到日本的12%~13%。
商務部研究員金伯生說,現在中日兩國之間經貿互補關系很強。日本是世界上制造業最發達的國家,但是它的制造成本不斷提高,所以它的制造業要不斷向海外轉移,而海外最好的轉移市場、生產基地就是中國;同時,中國發展經濟對外出口,日本市場對中國來講也是不可失去的,而且進一步合作的潛力很大。
社科院一項針對900多個日本企業的調查顯示,有600多個企業都有要擴大海外業務的想法,其中76.5%的企業希望擴大對中國的投資。
維護雙方貿易額的這種高速增長,對于中日兩國來說意味著:日本經濟要增長1%,如果沒有對中國的出口增長,它就可能實現不了這個1%,經濟就可能很快進入衰退期;對中國而言,可以學習日本的技術和它的企業經營管理經驗,提高產品質量,從而不僅可以向美國歐盟出口,還可以返銷到日本市場。例如,在中國銷售的數碼產品,同時也在日本市場返銷,如果沒有日本企業和中國合作,中國企業很難拿到這樣的產品。維護雙方貿易額的這種高速增長,
在考慮到雙方共同利益同時,雙方的高層“溝通管道”一定要暢通。學者們認為,中日兩國不應該把政府應該做的事,交給民間來處理,可以通過外交途徑解決的問題,雙方均應以外交手段盡快解決。
黃大慧建議,建立中日兩國領導人間的定期會晤或溝通機制的目的就是在兩國領導人間制訂或達成一些規則,這些規則主要是指在中日兩國關系中,兩國均不能“觸碰”的底線,以避免摩擦擴大化造成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