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要援助美國
- 本報記者 薛京
9月9日,中國扶貧基金會四層會議室內,“我們和你在一起”公益募捐大行動的啟動儀式正式舉行。這次募捐由中國扶貧基金會和美慈組織共同發起,旨在為中國災區人民和美國新奧爾良災區人民募集救援錢款和物資。
這是一次標志性的活動,是中國公益事業走向世界的一個里程碑。然而,在媒體與網絡上,也傳出了一些質疑的聲音:
“美國人不是比我們有錢嗎,我們為什么要給它們錢?”
甚至有人發出了“這是浪費納稅人的錢”的疾呼。
當天,中國扶貧基金會資源開發部主任李利接受了《公益時報》記者的專訪。
全世界公益組織聯合起來
我們的合作表明,非政府組織已經在地區范圍內、一國范圍內、甚至全球范圍內越來越緊密地走到了一起
《公益時報》:作為具體實施者,請談一談你們開展此次行動的背景。
李利:今年中美兩國都遭受了臺風和颶風的襲擊,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9月3日晚胡錦濤主席在同美國總統布什通電話時說:“在美國人民面臨嚴重自然災害的困難時刻,中國人民堅定地同美國人民站在一起。”中國扶貧基金會積極響應這一號召,本著人道主義精神,發起開展了這次行動。通過各種形式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用于幫助中國災區人民和美國災區人民恢復正常生活,重建家園。
《公益時報》:請介紹一下這次活動的另一個主發起單位——美慈組織的情況。
李利:美慈組織總部設在美國,是全球性大型國際人道救援組織,也是最常與中國政府合作進行人道救援的組織之一。美慈組織是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戰略合作伙伴,我們已經有四五年的合作關系了。這次行動也是最早由他們提出建議的。
《公益時報》:這種合作是否表明了一種公益組織之間新的組合形式?
李利:是的。我們的合作表明,非政府組織已經在地區范圍內、一國范圍內、甚至全球范圍內越來越緊密地走到了一起,為不同國家的非政府組織進行跨國合作開辟了新的途徑、樹立了成功典范。我們在全球范圍內編織起一個越來越活躍的民間網絡,通過這個網絡我們可以增進友誼和相互理解。當然,在不同的人或組織之間,差異總是難免的。這些差異是正面的、有意義的。
活動運作與捐款去向
我們將完全尊重捐贈者個人的意愿,限定捐款的使用
《公益時報》:這次一共能籌到多少錢,您有無預期?
李利:這次行動,不在于能捐多少錢,這是不重要的。關鍵是看有多少組織、多少個人,有多少顆心和中美災區人民站到一起。我們募集到的將不僅僅是錢,還包括我們中國人的道義、胸襟等等。中國加入WTO之后,有不少企業正在走向世界,那么,我們的公益組織也應該和國際接軌。我們開展這次行動,就是一次偉大的開始和嘗試。
《公益時報》:捐給美國災區的錢物如何提供到災區人民手中?
李利:我們將完全尊重捐贈者個人的意愿,限定捐款的使用。向中國災區的捐款、捐物,由中國扶貧基金會緊急救援項目部負責提供救援使用。向美國新奧爾良災區的捐款,由美國美慈組織負責提供救援使用或轉贈美國大使館。我們會選擇恰當時機,舉行捐贈儀式,如果條件允許,還可能組織捐贈企業代表自費去新奧爾良現場慰問。
《公益時報》:對捐贈企業有沒有優惠政策?
李利:財政部財稅2004172號文件已經做出規定,對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社會力量,通過中國扶貧基金會用于公益救濟性的捐贈,準予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前全額扣除。
《公益時報》:請介紹一下此次活動運作資金的來源。
李利:所籌善款的8%將用作整個活動的行政管理費用,包括印刷資料,舉辦各種宣傳活動,人員成本及相關費用。
中國也受災,為什么還幫美國?
今天當美國遇到災難時,我們的政府和人民就是要展現一種大度和慷慨
《公益時報》:有人認為,臺風襲擊中國六省,損失逾154億,咱們自己都損失這么大,哪兒還有工夫給人家捐啊。您對此怎么看?
李利:有些人不做也就罷了,還橫加指責,必須把這樣的輿論扭轉過來。我們不能很狹隘地、小角度地做事,老百姓的心態也要走向世界。
面對美國發生的這次災難,每個人都會有三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正如我們這次行動,和美國災區人民站在一起,盡力去幫;第二種是幸災樂禍、冷眼旁觀、冷嘲熱諷;第三種就是中立的態度,也就是麻木不仁的態度。
《公益時報》:有人議論說,憑什么給美國捐500萬美元現金啊,1998年中國洪災時,美國怎么沒捐那么多呢。您對此如何理解?
李利:中國人民曾經接受過很多次世界各國人民的援助,在其他國家人民遇到重大災難時,中國人民同樣應該伸出援助之手。關于1998年的中國洪水,美國政府的做法不去提,但今天當美國遇到災難時,我們的政府和人民就是要展現一種大度和慷慨!
《公益時報》:我國也曾得到過很多國際友人的幫助,斯諾、陳納德、白求恩,還有許許多多來中國做志愿者的外國人,同樣,我們中國人也應具備這樣的精神。
李利:是啊。為了這次行動的實施,我已經六天沒怎么休息了,不停地接電話,不停地安排各項工作。不管結果怎樣,我們必須行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