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胡布會”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黃琳、舒泰峰/北京報道
新華社報道說,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和美國總統布什,將于9月中旬出席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時在紐約舉行會晤。
這雖然不是胡錦濤主席和布什總統的首次會面,卻是在中美關系關鍵時期的一次會晤。
2004年11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市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會見美國總統布什。 新華社記者 樊如鈞攝
2002年的“胡布會”
其實,胡錦濤和布什的首次見面,是在2002年2月22日上午,地點是清華大學。在當日中國外交部舉行的美國總統布什訪華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孔泉說,胡錦濤在陪同布什進入演講的會場之前,兩人在客廳進行了短暫的友好交談。他還說,布什重申美國副總統切尼對胡錦濤副主席近期訪問美國的邀請,胡錦濤對此表示感謝。
兩個月后,也就是4月28日,應美國副總統切尼的邀請,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胡錦濤乘專機抵達美國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開始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
從東到西,胡錦濤副主席訪問了檀香山、紐約、華盛頓、舊金山幾個美國重要城市。當時執政僅一年多的布什總統,于5月1日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了胡錦濤。
美國媒體在4月30日發表評論說,“美國官員今天第一次有機會當面審視中國國家副主席胡錦濤。十多名參議員在參議院多數黨領袖托馬斯·達施勒的辦公室迎接胡錦濤,他們一邊喝咖啡和茶,一邊交談。達施勒曾說,他認為胡錦濤的訪問是一個積極的事態,是美中關系繼續改善的跡象。”
對于胡錦濤首次赴美,當時的美國媒體悄然掀起了一場“胡錦濤熱”。在他尚未抵美之時,就已經登上《時代》周刊的封面。
在美國國會,胡錦濤發表演講:“盡管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但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多了。和30年前(尼克松訪華)相比,今天中美兩國有更加充分的理由進一步加強各領域的合作。”
與此同時,“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是要妥善處理好臺灣問題。”
除了華盛頓,紐約也是當時訪問的重要一站。由于訪問是在“9·11”后不久進行的,胡錦濤抵達紐約的當天就向世界貿易中心遺址并獻了花圈。訪問距離2001年11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也僅有數月。在抵達紐約的當天上午,胡錦濤副主席還參觀了紐約證券交易所。
訪問結束后,當時的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李肇星表示,胡副主席對美國的訪問是在“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中美關系一度受到較大干擾的背景下”進行的。他與美國領導人就臺灣以及人權、不擴散等問題開誠布公地交換了意見。
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發表了美國外交學會亞洲問題研究所主任、中國問題高級研究員伊麗莎白·伊科諾米的評論——《正當胡錦濤訪美之時,美國應重新看待變化中的中國》,稱在執政一年多后,布什政府尚未為它的對華政策提出一個清晰的構想,一直是在一種“中國威脅”的設想與一種沖淡克林頓提出的接觸的立場之間左右搖擺。美國政府應該對如何看待中國采取一種新的觀點。
2003年至2004年,數度會面
在復旦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倪世雄的印象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6月1日。那是胡錦濤首次以國家主席身份到達法國一個叫埃維昂的小鎮,參加八國首腦峰會中的南北國家首腦和領導人的非正式會晤。
會議期間,胡錦濤主席和布什總統進行了高峰會晤。據報道,當時布什見到胡錦濤后說,“我認為中美關系是好的,我希望中美關系今后會更好。”胡錦濤的回答是,“我認為中美關系現在是穩定的,我希望中美關系今后更加穩定。”他還加了一句,“我希望中美關系能夠長期穩定。”
從“穩定”、“更加穩定”,到“長期穩定”,這三層關系的遞進傳達出一個信號。“這個信號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要繼續推進中美關系,希望在比較長的時間里面,保持一個更加穩定的中美關系。”倪世雄說。
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盧明華則認為,還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11月20日,胡錦濤和布什在智利首都圣地亞哥市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期間的會晤。
海外有媒體稱,胡錦濤這次圣地亞哥之行最具意義的表現,是他在與其他國家領導人的雙邊會晤中,沒有走慣常的含蓄話語套路,而是直接向對方說出了“重話”。
他在與布什會見時強調,“‘臺獨’將斷送臺海和平,并將嚴重破壞亞太地區的穩定和繁榮。”他對布什直言不諱,“總統先生多次重申美方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反對“臺獨”,特別是去年12月9日公開表示反對臺灣當局單方面改變臺灣現狀,我們對此高度贊賞。希望美方切實履行上述承諾,不向“臺獨”勢力發出任何錯誤信號。”
也是在那次會晤中,胡錦濤提出了中美關系發展的四點要求。
胡錦濤說,今后四年將是中美關系發展的重要時期。為了充實中美建設性合作關系的內涵,推動兩國關系穩定發展,雙方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保持中美高層交往的積極勢頭;加強兩國戰略對話;充分發揮中美商貿聯委會、經濟聯委會、科技聯委會的作用,努力推動兩國經貿、金融、科技合作進一步健康發展;繼續按照雙向、互利原則,加強反恐、執法、衛生、環保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繼續就朝核、伊拉克重建及其他國際和地區問題開展密切磋商和協調。
人們注意到了“交往”、“對話”、“合作”等關鍵詞。
2005年9月,“在關鍵時刻的一次會晤”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王緝思把9月份胡錦濤與布什的會晤稱為“在關鍵時刻的一次會晤”:中美雖然基本格局穩定,但結構性的矛盾在上升。
近期,兩國高官頻繁在北京和華盛頓之間穿梭,其中美國國務卿賴斯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里兩次訪華。
與此同時,摩擦同樣存在,而今年尤為明顯。美國對華紡織品“特保”、《中國軍力報告》渲染中國軍事力量、“中海油”收購尤尼科事件等,均在美國以不同形式的“中國威脅論”泛起。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釗認為,中美關系進入了“后‘9·11’時期”。陶文釗注意到,布什在今年5月31日接受《福布斯》雜志記者采訪和賴斯8月19日接受《紐約時報》記者采訪時都肯定了中美關系是良好的,但也都強調了中美關系是“復雜的”,或者“非常復雜的”。
“布什第一個任期內,美國高層沒有對中美關系的復雜性進行強調。這樣,對中美關系的修飾語就由原先的三個C(candid, constructive, cooperative)即“坦率的、建設性的、合作的”)變成了四個C(加一個complicated,復雜的)。這說明美國決策者強調的重點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陶文釗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在這種背景下,胡錦濤此次與布什會晤格外受到各方關注。“美國國內現在有一些人或政客對中國的發展有些擔心。這次胡錦濤主席將向美國領導人和美國人民傳達這樣一個重要的信息:中國是一支和平的力量。”
“雙方都希望能夠達到增強合作,部分消除疑慮的效果。這就把中國希望和平發展和合作的良好愿望帶到了美國。”王緝思說。
外交學院副院長曲星說,“中國的發展目前引起了美國比較大的關注,‘中國威脅論’在美國比較有市場,所以胡主席怎么說明中國崛起的和平性是一個大的看點。”
具體到會晤的議題,曲星認為首先臺灣問題是每次中美首腦會晤必談的問題。“現在美國方面仍然在向臺灣出售武器,試圖將臺灣納入到美國信息整合的范疇之內,擴大跟臺灣的軍事合作,這些是中國非常不能接受的事情。”
如果不出意外,9月12日起的那一周,朝核問題第四次六方會談第二階段談判將重啟。“在這個問題上,美國當然希望中國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但是談判主要雙方還是美朝。中美首腦會晤能否促使美國能夠采取一些更務實、更靈活的態度也是一個看點。”曲星說。
“此外,在首腦會晤之前,中美紡織品談判在工作層面能否達成共識,從而使兩國元首能夠在會晤中簽訂協議或者做一個宣布同樣值得關注。還有能源合作、知識產權、市場準入等問題,會談中可能都會涉及。”曲星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這可以反映出中國新一代領導集體的對美設想。”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傅夢孜研究員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