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臺3個“鐵哥兒們”突生齟齬——日本諜報網打入臺“國防部”,竊取了一批美國提供給臺灣的機密情報。五角大樓“極為驚訝”,要求臺灣予以嚴查;臺灣當局為了給美國一個說法,暗中展開緊急調查;日本方面既無法否認,也不能承認,只好靜等事態發展。
臺當局官員形容說,這起間諜案使“臺灣國防門戶洞開”。臺灣《中國時報》則說,這一間諜案不僅案情罕見,還使美日臺之間微妙的間諜攻防戰曝了光。軍事專家指出,發生在美日臺之間的情報戰,其實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日諜報網打進臺“國防部”
《中國時報》、東森新聞等于8月31日、9月1日相繼報道稱,臺灣“調查局”在調查一起間諜案時非常意外地發現,一批原先放在“國防部”、美國交給臺灣的衛星影像情報資料,此時卻已“跑到”日本防衛廳一名高級官員的手里。
“調查局”透露,臺灣“國防部電訊發展室”退役中校黃耀中協同另一嫌犯蘇東宏,以9萬美元的價錢,將一批美臺衛星影像交換合作計劃等“極機密”資料賣給日本防衛廳人員。這兩名被日本收買的“線人”分工明確:黃耀中負責搞情報資料,蘇東宏則專門與日本諜報人員進行聯系并完成交易。那么,黃耀中的情報又是誰提供的呢?調查人員證實,此人便是已被判處終身監禁的臺灣“國防部電訊室”前少校、特種電訊官莊柏欣。莊柏欣出賣的包括“電訊室”匯總的全臺諜報系統的情報,以及臺灣同美國交換的機密情報,總數多達數十件。“調查局”官員稱,雖然大部分情報已被及時截獲,但仍有一部分泄露。
臺灣媒體報道說,美方對此感到十分驚訝,一再向臺當局表示“關切”。據辦案人員透露,美方急欲了解哪些機密情報外泄、涉及范圍多大等,以便盡快采取應對措施。因此,美方最近頻頻追問臺方,要求臺灣軍方和“國安”單位調查清楚。
辦案人員還發現,黃耀中和蘇東宏泄露給日本的情報資料,可以使日本測算出美國間諜衛星的運行軌道和高度,以及美方衛星偵測臺灣海峽、日本海域的時間。日本將可因此及時采取措施,適時“掩蔽其機密設施和行動”。
美日臺相互進行情報滲透
實際上,美日臺三方在進行“情報合作”的同時,一直在互相進行情報滲透。
美國從未放松對臺灣的監視。隨著陳水扁加快“臺獨”步伐,美國越來越擔心臺灣會把美國拖進戰火。去年臺灣舉行“總統”選舉前,美國間諜船數次進入臺灣附近海域,監視臺軍的動向。每當臺軍舉行演習或調動部隊期間,美軍偵察機就會頻頻造訪;美國間諜衛星也調整角度,對島內情況實施太空偵察。美國諜報網還大舉向臺當局最高層滲透。20世紀70年代,臺灣秘密制造原子彈的“天馬”計劃,就是被中情局在臺灣發展的間諜泄露出去的。結果,臺當局在美國的壓力下,不得不停止了原子彈研制計劃。
臺灣則對美國“還以顏色”。為摸清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意圖,并更有效地影響美國的對臺政策,臺當局每年投入數千萬美元,讓“國安局”在美國的間諜通過一些顧問公司、基金會,游說和收買美國政要。
早在2000年9月,美國政府出臺的一份秘密備忘錄稱,臺灣間諜企圖獲取美國的武器技術、臺海政策以及經濟情報,“對美國構成嚴重威脅”。備忘錄要求美國對臺采取反制措施,并向臺灣發出警告。但臺灣諜報網并未減少活動,甚至還將觸角伸到了美國國務院。2003年9月,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幫辦唐納德·凱澤秘密赴臺活動,將美國政府的機密文件交給臺灣情報人員。直到2004年,凱澤的間諜活動才露出馬腳,使美國政府大為震驚。
臺當局在日本的諜報網也高速運轉著。今年4月,日本媒體披露,防衛廳的一名高官因“手頭緊”而將日本潛艇絕密情報高價出售給臺灣。更駭人聽聞的是2002年曝光的“明德項目”計劃。該計劃在李登輝時代設立,通過“國安局”的秘密賬戶為臺灣駐美日間諜提供費用,專門用于拉攏美日政客。“明德項目”計劃在日本開展得“有聲有色”,包括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在內,一大批日本高官進了臺灣間諜的視野。該計劃的“得意之作”是成功游說美日政府,將臺海納入《美日安保條約》的“周邊事態”范圍內。2004年,臺灣在大陸的諜報網被破獲后,臺當局決定將召回的殘部派往日本。據透露,時至今日,這項行動仍在秘密進行之中。
美日臺為何相互滲透
美日臺相互間加緊滲透,深層原因是什么?專家指出,三方各自戰略需求的不同,導致了這場“幕后好戲”。
對美國而言,通過加強對日本和臺灣的情報滲透,可更加方便地將其納入自己的戰略軌道。美國對臺情報系統的任務是,全面掌握臺島內情況,防止被臺當局牽著鼻子走。日本近年來在美國的支持下,走上了邁向軍事和政治大國的道路。但是,美國希望日本成為一個服從指揮而非對美國形成挑戰的“大國”。美國惟有通過情報滲透,充分掌握日本國內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變化,才能確保日本按照美國規劃的道路前進。
日本由于靠近臺灣,未來臺海一旦發生沖突,至少它賴以生存的海上能源航線將受到威脅。因此,日本實際上比美國更關心臺海局勢,迫切需要了解臺灣島內的一舉一動,以及美國對臺政策的變化。但美國為了實現對日本的控制,從來不肯與日本分享重要情報。1996年爆發臺海危機期間,美國派遣兩艘航母前往臺灣海峽游弋。而號稱“美國最堅定盟友”的日本,竟對此毫不知情。
對臺灣而言,美國和日本是臺當局抗衡大陸的主要依靠,它們的對臺政策時刻都在牽動臺當局的敏感神經。美日決策層在對臺問題上的考慮和態度、相關政策出臺的內幕和背景等重要情報,都難以通過正常渠道獲取,臺當局只有通過對美日進行情報滲透,才能掌握實情。
美日五招竊取臺海情報
目前,美日兩國已經針對中國大陸組建包括海、空、天、電和人力情報在內,由多種情報搜集手段組成的綜合偵查網絡,具備了對臺海地區進行超高空、空中、海面和海下目標不間斷監視的實力。
第一,行動詭秘的海上偵察。美太總部海軍司令部和日本海上自衛隊擁有幾十艘海洋偵察船。這些偵察船性能先進,分工明確,能夠查明目標電子設備的技術參數和戰術性能,獲取對方的無線電通信、導彈發射和飛機起飛、艦艇出港等重要的軍事情報。因而,有人形象地將其稱為“海上情報吸塵器”。同時,美軍在冷戰時期構建的由海底固定聲納系統組成“亞太反潛鏈”也可供使用。此外,日本海上自衛隊還在津輕海峽、對馬海峽等重要海上通道部署有沿岸、水下和水上監視部隊和監視船,用來監視過往的大型船只。
第二,應用廣泛的航空偵察。目前,美太總部空軍司令部在西太平洋地區擁有6種類型的偵察機。日本空中自衛隊也擁有P-3C反潛巡邏機、MH-53海上預警偵察直升機、E-767遠程預警機等空中偵察力量。E-767遠程預警機活動半徑可達1850公里,機載雷達對高空目標的偵測距離為780公里,對低空和水面目標的探測距離為400公里,能將中國大部分沿海地區置于其監控范圍內。
第三,覆蓋面大的空間偵察。目前,美國至少有50余顆各類衛星在空中擔負直接或間接的偵察任務。據悉,在通常情況下,平均每6個小時就有1顆美國偵察衛星從中國大陸及沿海上空飛越,可為美國軍政領導人提供相關動態情報。日本也于2003年發射了兩顆光學和雷達間諜衛星,并準備在2006年再發射兩顆,與現有的兩顆間諜衛星組隊,形成完整的空間情報搜集系統。
第四,無孔不入的無線電偵察。無線電偵察又叫信號偵察,被稱為除了陸、海、空、天之外的“第五維偵察空間”。目前,美軍已在日本和韓國設立了十幾座監聽站,并利用與中國臨近的中亞國家、蒙古等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和駐軍的機會,設立直接針對中國的雷達測控和電子監控站點。日本因距中國較近,更是成為美國搜集中國無線電通信情報的重要基地。目前,日本在島根縣、福岡縣等地設有6處通信站,主要用于通信情報截收和雷達監視。
第五,傳統的人力偵察,即指傳統意義上的間諜活動。美日兩國利用中國改革開放的有利環境,派間諜利用各種身份進入中國境內,搜集有關政治、經濟和軍事情報。2002年10月,日本駐華大使館的一名武官在中國浙江寧波擅闖軍事禁區,竊取我國軍事情報。(左漸曉) 青年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