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5日電 題:他用一生詮釋“戲比天大”——追思藍天野
新華社記者白瀛、楊淑君
“七一勛章”獲得者,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表演、導演藝術家藍天野6月8日在京逝世,永遠離開了他摯愛的話劇舞臺,享年95歲。
在北京人藝7月5日舉辦的“藍天野同志追思會”上,藍天野的生前同事、親友對其一生的藝術成就進行了追思,這位話劇泰斗在人生最后十一載中綻放的藝術光華格外耀眼。
“他的一生就是一部藝術作品,尤其晚年密集的創作,在我們面前樹立了一個非常精彩的榜樣。”北京人藝演員濮存昕說。
![](/Files261/BeyondPic/2022-7/6/1128806548_16570366239531n.jpg)
7月5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原院長張和平在追思會上展示藍天野給他手寫的書信。新華社記者陳鐘昊攝
耄耋之年再回舞臺演反派
1992年7月16日晚,話劇《茶館》首版在首都劇場封箱演出,用藍天野自己的話說,他從此“就真的再和話劇沒有絲毫瓜葛了”。2011年6月23日晚,話劇《家》首演,84歲的藍天野卻再次登上首都劇場舞臺。
時任北京人藝院長的張和平回憶,藍天野近19年后的出山,源于一場“鴻門宴”。當年春天,他和幾位院領導在劇院食堂宴請藍天野、朱旭兩家,說劇院準備復排曹禺的話劇《家》。藍天野起初以為只是請老同志提提意見,不料張和平話鋒一轉,希望藍天野和朱旭各演一個角色。
已闊別舞臺近19年的藍天野猶豫了。他后來在一篇文章里寫道:“已越耄耋之年演得動嗎?記憶力早已衰退,記得住詞兒嗎?”
“但最終天野老師還是毅然決然地參加了演出。”張和平說,“這樣的安排就是傳幫帶,希望老藝術家幫助把經典劇目傳承下去,把劇院的風格和精神傳承下去。”
按照常規思路,應是藍天野演《家》中的高老太爺、朱旭演馮樂山,但從沒演過反面角色的藍天野,這次想突破自我,扮演自私陰狠的馮樂山。他從人物邏輯出發,不是簡單地演“壞”,出場時反而著重表現了人物“飄逸脫俗”的一面。
曾同臺的青年演員韓清回憶,排練中,藍天野為人物設計了一個拐杖,演出時,他用拐杖碾壓了一下劇中婉兒的手,“這一個動作,就把馮樂山的偽善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
![](/Files261/BeyondPic/2022-7/6/1128806548_16570366239571n.jpg)
藍天野參加北京人藝話劇《家》演出(2020年10月15日攝)。新華社發(史春陽攝)
認真琢磨角色,深入體會角色
就在復排《家》的同時,北京人藝也在復排另一保留劇目:郭沫若的歷史劇《蔡文姬》,濮存昕扮演曹操,出場便是在燈下讀著蔡文姬新作的《胡笳十八拍》。
首演前的舞臺合成時,他被偶然路過的藍天野堵住:“曹操是剛拿到《胡笳十八拍》看,還是拿了好幾天在朗誦?”他回答:“應該是剛剛拿到。”藍天野反問:“那你說得有板有眼、拿腔拿調的?”這讓濮存昕恍然大悟:根據規定情境,讀詩應有陌生感,有琢磨、有停頓。
“天野老師說北京人藝的表演不應該是虛假的表演、情緒化的表演。”濮存昕說,“在劇院里,我們隨時隨地深受老藝術家的熏陶、影響。”
《家》演出后第二年,藍天野又在北京人藝60周年院慶大戲《甲子園》中塑造了飽含家國情懷的老建筑師黃仿吾,并擔任該劇藝術總監。
當年72歲的呂中與藍天野在臺上有大量對手戲,她非常擔心藍天野在臺上會忘詞,“但結果是,天野老師不但在排練當中認認真真去琢磨角色,深入體會角色,而且演出時也沒有忘過一句詩,錯過一句詞。”回憶起當年的情景,呂中泣不成聲。
“戲比天大”精神的生動詮釋
《甲子園》演出的同時,藍天野又開始醞釀新作品。一次在蓬蒿劇場,他偶然遇到北京人藝首任院長曹禺的女兒、劇作家萬方,請她為自己寫一部“兩個老人”的戲,內容不限。萬方本能地說兩個人的戲臺詞量太大,藍天野笑而不語。
“這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渴望。天野老師讓我想起我爸,我就從回望的角度,結合我個人的感受,寫出了《懺悔》,后來改為《冬之旅》。”萬方回憶說,她寫得很順利,藍天野看過劇本也很滿意。
張和平回憶,劇院經過研究,考慮到藍天野身體和年齡等各方面原因,不建議他演出此劇,同時,列出藍天野早年在劇院導演過的10余部戲的戲單,請他任選一部做導演作為補償,他選了《吳王金戈越王劍》。
“他自己很喜歡《懺悔》,希望拿到外面去演,但又覺得對人藝不好,所以心里很糾結,也很矛盾,為此給我寫了三封信。”張和平說,“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對藝術如此認真,對劇院如此尊重,這是我們應該發揚和傳承的一種精神。”
濮存昕說,北京人藝“戲比天大”精神的本質,就是面對藝術時應當把它當作最大的事,而藍天野的藝術生命很好地詮釋了這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