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調研時,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他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道:“中國糧食!中國飯碗!”在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習近平指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 中國人每9碗飯,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
◆ 2021年,黑龍江省糧食產量1573.5億斤,占全國總產量的11.5%;較上年增加65.4億斤,占全國全年糧食增量的24.5%;黑龍江糧食產量連續12年全國第一。黑龍江目前耕種管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8%,居全國首位,基本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
◆ 2021年3月,農業農村部與黑龍江省簽署《共同打造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合作框架協議》,匯聚部省合力,確保在關鍵時刻“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
◆ “以前田間管理完全靠經驗,現在用大數據分析,相當于對葉齡進行人臉識別,更精準,更有效。”
◆ 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是邁向農業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一步。目前,黑龍江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近4萬家,托管服務面積超1億畝次,服務小農戶超過100萬戶,有力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 過去秋收后,姚艷芹通常是在家等著經紀人來收稻,一噸一噸銷售,F在,她把水稻加工成大米,通過電商一斤一斤賣
◆ 黑龍江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和品牌,加快解決全省農業“量大鏈短”問題,促進綠色大基地、大糧倉向大糧商、大工廠、大廚房的產業化升級
食為政首,糧穩天安。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來說,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如果在吃飯問題上被‘卡脖子’,就會一劍封喉!薄h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糧食安全問題上的指示字字千鈞。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連續18年豐收。
在糧食生產已經十八連豐的背景下,為什么仍然要強調糧食安全這根弦任何時候都不能松?
一方面,隨著國際政經形勢的復雜化,糧食在國際博弈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顯。另一方面,人多地少的國情下,我國糧食安全還面臨資源約束、農資價格上漲等挑戰以及需求升級、農業生產比較效益較低等矛盾。我國糧食供求中長期仍將處于緊平衡態勢。
不斷筑牢糧食安全的屏障,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大事。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考察調研時,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他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道:“中國糧食!中國飯碗!”在北大荒建三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習近平指出,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中國人每9碗飯,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黑龍江糧食產量連續12年居全國第一。圍繞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黑龍江如何進一步發揮好“壓艙石”的作用?
擁有2.39億畝耕地的黑龍江,2021年糧食種植面積占到90%以上。黑龍江省委書記許勤說,黑龍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決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使黑龍江“大糧倉”始終成為國家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安全力量,成為確保全國人民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最可靠保障。
糧食產量連續12年位居全國第一的背后,是黑龍江農業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完善黨政同責抓糧機制到緊緊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開展技術攻關,從大力推進機械化、智能化,把北斗、5G、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融入農業領域,到創新糧食生產經營形式,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闖出了一條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全面發展的農業現代化之路。
拓展糧食生產綜合競爭優勢
“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看著堆成小山一樣的稻谷,黑龍江省樺川縣玉成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玉成喜上眉梢。2021年他種植的1.2萬畝水稻喜獲豐收,他說:“每畝地打了1300斤糧,是個大豐收年!
2021年,黑龍江省糧食產量1573.5億斤,占全國總產量的11.5%;較上年增加65.4億斤,占全國全年糧食增量的24.5%;糧食播種面積、商品量、調出量、綠色食品面積、農業機械化率均居全國第一。黑龍江這個糧食生產“優等生”在不斷拓展包括曾經的資源優勢在內的糧食生產綜合競爭優勢。
——牢記“國之大者”,黨政同責共抓糧食安全。
2021年3月,農業農村部與黑龍江省簽署《共同打造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合作框架協議》,匯聚部省合力,確保在關鍵時刻“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當好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
2021年以來,黑龍江省委全會、常委會、經濟工作會、農村工作會以及省政府常務會、專題會,多次研究部署糧食生產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審定糧食生產目標,并把糧食生產任務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和省委常委會工作要點,進行常態化督辦。
2021年8月25日,黑龍江省政府召開全省推進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黑龍江省委副書記、省長胡昌升在會上說,要深刻認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意義,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堅決克服麻痹松懈思想,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持續加強國家政策性糧食安全監管,確保從種到收“顆粒歸倉”,從儲到銷“毫厘不差”。
2021年,黑龍江印發了《2021年黑龍江省糧食增產行動實施方案》,將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產量目標分解到市和縣,并將糧食生產任務納入全省主要經濟考核指標,切實增強全省各級各部門抓好糧食生產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面強化糧食安全市長責任制,按季度對各地工作進行考核。同時,落實產糧大縣財政轉移支付和獎補資金70億元,讓重農抓糧的縣不吃虧;落實強農惠農補貼資金477億元,讓農民種糧有錢賺。
在備耕、春播、夏管和秋收等關鍵農時階段,黑龍江省加強糧食生產調度指導,成立12個廳級干部帶隊的工作指導組,帶動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全過程、全環節跟進指導服務,為糧食生產再獲豐收提供保障。
2021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大力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作為重要的大豆生產和供給基地,黑龍江2022年將增加大豆種植面積1000萬畝,增強重要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
——以農業防災減災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糧食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從黑龍江省水利廳了解到,“十三五”時期,黑龍江省共落實水利投資計劃506.83億元,用于實施大江大河堤防建設、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等項目,2021年又落實水利投資89.03億元。黑龍江江河堤防長度達到1.53萬公里,保護了全省28%的耕地。
2021年,黑龍江省遭遇歷史罕見的凌汛、春汛、夏汛“三汛連防”,得益于水利基礎設施和農業防災減災體系的不斷完善等,有效減淹耕地近2500萬畝。省水利廳廳長侯百君介紹,以同江市為例,2013年黑龍江大水發生一處潰口,大量農田被淹。而在2021年抵御黑龍江大洪水過程中,呈現的是堤外一片汪洋,堤內豐收在望的景象。
——緊緊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加大黑土地保護與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
守好用好“耕地中的大熊貓”。面對黑土地退化,近年來黑龍江采取多種措施,為黑土“加油”。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約2.78億畝,其中黑龍江約1.56億畝,占到56.1%。
黑龍江綏化市北林區寶山鎮永安村立軍現代農機合作社采取玉米秸稈粉碎全量翻埋還田耕作模式,合作社理事長馬春鋒說,通過秸稈粉碎、機械翻埋、輪作等方式,地不板結了,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每畝產量比前些年提高40多斤。
近年來,黑龍江根據不同土壤類型和積溫帶,探索形成以秸稈翻埋還田、秸稈覆蓋免耕等為主的黑土地保護“龍江模式”和以水稻秸稈翻埋、旋耕和原茬打漿還田為主的“三江模式”,不斷提高耕地質量和產出能力。
2021年12月,黑龍江省印發《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方案(2021—2025年)》,將“十四五”時期黑龍江省1億畝黑土地保護任務落實到市縣,措施落實到地塊;通過《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利用條例》,為黑土地保護利用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農田建設管理處副處長康粵說,2021年黑龍江省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1010萬畝,總投資128.12億元,位居全國首位;建立省市縣鄉村和網格、戶“5+2”七級田長制,將黑土地保護責任落實到人頭、部門、網格。
強化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處長李偉說,2021年黑龍江加快實施種業振興,建設國家級良種繁育基地16個,建設10個作物專家育種示范基地,全省主要農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
2021年黑龍江省海倫市海北鎮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大豆每畝產量400多斤。“主要得益于好品種!焙献魃缋硎麻L杜振濤說,這幾年種的都是大豆“東升”系列品種,具有高產、抗病等特點!皷|升”系列品種推廣面積累計達5000多萬畝。
當好農業現代化“排頭兵”
把農業科技放在突出位置,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黑龍江不斷積極探索。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的數據顯示,黑龍江目前耕種管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8%,居全國首位,基本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8.3%,高于全國8.3個百分點。
——機器已成為種田主力。黑龍江省北安市革命現代農機合作社播種面積達15萬畝,一到播種季節,一臺臺威武雄壯的大型農業機械宛若蛟龍。“15萬畝地,10多天就能全種上,大型農機作業效率高、質量高,有利于提高糧食產量!焙献魃缋硎麻L李富強說,在國家農機補貼政策支持下,目前合作社擁有價值4500萬元共計150多臺(套)的大型農機具。
2021年秋收之際,在北大荒集團紅衛農場有限公司的一處稻田,3臺無人駕駛智能聯合收割機自動轉彎,發出隆隆的轟鳴聲。該公司農機科科長李巖說,借助北斗導航衛星定位,無人駕駛收割機能自主規劃路徑、避障,比傳統收割方式作業質量更高、收獲損耗更小。
截至2021年底,黑龍江全省農機總動力6775.1萬千瓦,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61.8萬臺,水稻插秧機和大型收獲機分別為34.5萬臺、18.9萬臺。耕種管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8%。
——“無人化”農業逐步替代傳統耕作模式。在北大荒集團二道河農場有限公司種植大戶劉林奕的手機上,有一款“葉齡智能診斷”APP,方便在水稻生長季查看葉齡生長情況,采取相應的田間管理措施。
“以前田間管理完全靠經驗,現在用大數據分析,相當于對葉齡進行人臉識別,更精準,更有效。”劉林奕說,什么時候施肥主要看葉齡,早了就不利于長穗,晚了籽粒就容易不飽滿。
2017年至今,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改造升級無人化作業機械3860臺。黑龍江省采取“平臺+終端”的模式對農機作業情況進行監測,建成了全國首個省級農機調度指揮平臺,累計安裝各類監測終端8.7萬臺。“十四五”時期,黑龍江省將打造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省、全國數字農業先導區,到2025年,建成數字農業示范縣50個,打造一批數字農場。
——爭當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近年來,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累計投入專項資金1.2億元,重點打造6個智慧農業先行示范區,引領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推動建三江從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變。在北大荒智慧農業農機中心指揮室,實驗人員給記者演示發出一條指令,稻田旁的農具庫卷簾門隨即緩緩打開,無人收割機根據北斗導航,按照設定路線出庫,奔向田間。
建三江分公司農業發展部部長李國俊說,先行示范區農業生產耕種管收全程數字化、智能化,并具有智能裝備信息采集和環境因素、土壤肥力、作物生長監測等功能,可以繪制每一階段作物長勢數據圖,進而科學指導生產及田間管理。
經過75年的發展,被稱為黑龍江墾區的北大荒集團已成為我國耕地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后備基地,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400億斤以上。北大荒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楊寶龍說,近年來,北大荒集團每年糧食調出量約占全省調出量的60%、全國調出量的20%,可以滿足1.6億城鄉居民一年的口糧供應。
重塑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時值冬季,黑土地上白雪皚皚,一片寂靜。在我國“東極”撫遠市,玖成水稻種植合作社卻十分熱鬧,合作社理事長袁勝海和村民忙著簽土地托管協議。2021年這家合作社土地托管服務面積達3萬畝。
“農民嘗到托管的甜頭,今年積極性更高了!痹瑒俸Uf,所謂托管服務,就是農民給合作社交一定托管費,從種到收,所有環節都由合作社負責,到時在家等著收糧就行。
目前,這家合作社已成為一家集農業生產、科研、培訓、農產品精深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大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由原來的38戶82人發展到124戶336人;土地經營規模從成立時的5400畝發展到擁有優質良田34300畝。
近年來,圍繞創新糧食生產經營模式、提高糧食生產效益,黑龍江實施“百村千社萬戶”示范典型培育計劃,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典型示范、政策扶持、行政引導等多種手段,促進小農戶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針對小農戶種植規模小且生產效率低、生產標準化低等情況,黑龍江出臺《全省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整省推進試點方案》,探索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既提高農作物產量,又降低生產成本,更促進農民增收。
種了大半輩子地的黑龍江省蘭西縣臨江鎮民河村村民李洪福為自家的130多畝地找了“管家”,每畝地交320元托管費,當起“甩手掌柜”!耙郧白约悍N地,一畝地成本至少380元!崩詈楦Uf,自己種地用小四輪,托管種地用精量播種機、大農機,“同等地塊,托管產量高,每畝增收100多元”。
齊齊哈爾市龍江縣超越合作社還探索了托管和保險銜接機制。合作社理事長魏剛說,合作社與保險公司合作,為農戶投保產量補充保險和收入保險,即使遇到大的自然災害,也能保證農民收益,讓農戶對托管吃上“定心丸”。
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是邁向農業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一步。目前,黑龍江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近4萬家,托管服務面積超1.12億畝次,服務小農戶109.7萬戶,有力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兆憲說,在前期試點基礎上,2021年,黑龍江省實施農業生產托管服務整省推進試點,落實農業生產托管服務示范縣20個、試點縣29個和示范鄉鎮100個。
截至目前,黑龍江全省新型經營主體總數達到15.77萬個,其中在市場監管部門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6.17萬家,農民合作社9.6萬個。適度規模經營走在全國前列。
隨著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越來越多,農業發展動能越來越足。黑龍江農業出現分散生產向規模經營、傳統生產向精準生產、偏重田間地頭向注重市場端頭等的轉變。
黑龍江省五常市二河鄉新莊村農民姚艷芹是轉變中的一位新農人。過去秋收后,姚艷芹通常是在家等著經紀人來收稻,一噸一噸銷售,F在,她把水稻加工成大米,通過電商一斤一斤賣。
越來越多的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提檔升級”,改變了過去糧食主要銷給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的局面,加快了黑龍江這個傳統農業大省的農業市場化進程,讓優質農產品實現優質優價走向銷區,讓農民通過優質農產品獲得更多收益。
抓好農業全產業鏈躍升
用大豆做成的冰淇淋你吃過嗎?黑龍江省黑河市是我國大豆主產區。2018年7月,黑河市坤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科研機構合作,研發了大豆冰淇淋,該產品低脂低糖。公司董事長張德坤說,下一步公司還將采用新技術,深度開發大豆功能性食品,延伸大豆產業鏈條。
2016年以來,黑龍江以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契機,統籌抓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建設,延伸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和品牌,形成全產業鏈融合發展之勢,加快解決黑龍江省農業“量大鏈短”問題,促進綠色大基地、大糧倉向大糧商、大工廠、大廚房的產業化升級,提升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
黑龍江省是我國玉米主產區。2017年,黑龍江省出臺《黑龍江省玉米深加工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將玉米主產區劃分為建設玉米深加工項目比較適宜的7個片區,共覆蓋53個縣(市),產量占全省90%以上,玉米深加工迎來發展良機。目前,全省玉米設計加工能力達到3100萬噸,是2016年末的近兩倍。
一粒粒金黃的玉米,經過發酵、提取、精制等工藝,變身為氨基酸、維生素、輔酶Q10等,身價猛增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金黃的玉米正成為串起“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的“黃金產業鏈”。
呈味核苷酸二鈉是一種增鮮劑,每噸價格高達7萬元左右,增鮮度是味精的200倍。在黑龍江省肇東市的肇東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粒粒普通的玉米被加工成增鮮劑,銷往各大食品企業。
該公司執行董事黃勵堅說,公司的呈味核苷酸二鈉生產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2022年計劃再投資10億元,主要發展方向為調味品和生物醫藥。
一批國內大型企業集團投資建設玉米深加工項目,逐漸形成產業化集群。位于黑龍江省青岡縣玉米百億產業園的黑龍江龍鳳玉米開發有限公司,玉米深加工能力達到150萬噸,過去以生產初級產品淀粉為主。如今通過轉型升級,公司不斷延長產業鏈,逐步向葡萄糖漿、葡萄糖酸鈉等延伸。
該公司副總經理王洪軍說,每噸淀粉的利潤只有20多元,而葡萄糖利潤卻有300多元,如果加工成赤蘚糖醇,每噸利潤可以達到萬元左右!拔覀円堰M行技術升級,下一步就能生產赤蘚糖醇!蓖鹾檐娬f。
在綏化市經濟開發區,黑龍江昊天玉米開發有限公司源源不斷把玉米變成了淀粉、糖漿等系列產品;與昊天一路之隔的黑龍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昊天的產品為原料生產的輔酶Q10,每噸價格達350萬元,遠銷世界各地。(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偉 王春雨 王建 刊于《瞭望》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