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世居西藏的各民族都來自中原
分別從東、北兩條路線遷到喜馬拉雅山區域
記者近日從西藏民族大學獲悉,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西藏民族大學醫學部課題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世居在西藏自治區的藏族、門巴族、珞巴族以及夏爾巴人和僜人全部都來自中原,分別從東、北兩條路線分批遷到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區一帶。
在人類群體遺傳學研究中,Y染色體非重組區DNA多態性,包括單核苷酸多態性和短串聯重復序列多態性,在人群分化中會產生最大的遺傳差異化,因此在鑒別民族起源和遷移研究中具有較大準確度和可操作性,是研究群體起源和遷移的理想工具。所以,通過檢測Y染色體多態性來追蹤西藏自治區主要民族群體的起源遷徙和群體遺傳關系是最好的辦法。
據國際公認的有關研究結論顯示,Y染色體O3*-M122、O1a*-M119、O2a*-M95、C*-M130、D*-YAP和P*-M35這幾個主要單倍群在東亞群體中有著高的多態信息量,其中的遺傳和變異包含了與東亞人類相關的起源和遷徙細節。
據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輝研究團隊所著《人類起源和遷徙之謎》一書介紹,距今30000年左右,產生了對東亞地區現代人口分布影響深遠的Y染色體單倍群O*-M175的突變,其下游突變形成的單倍群O3*-M122、O2a*-M95、O1a*-M119在東亞群體中所占在50%以上。其中O3*的關鍵類型都來自中原的磁山-裴李崗文化,是漢藏同源的關鍵類型。他們分析,單倍群O的起源和分布,對闡明藏緬語族群體的起源和遷徙具有重大意義,也有助于全面解釋青藏高原群體的演化問題。
漢族和藏族同屬漢藏語系,漢藏語系主要分為漢語族和藏緬語族,在后期的發展中又融合了苗瑤語族、壯侗語族和仡黎語族。Y染色體的研究結果顯示,漢藏兩個民族的共同祖先約10000年前生活在北京周邊的桑干河-永定河流域,是小米的馴化所孕育出來的。新石器時代進入磁山-裴李崗文化時期,早期農業迅速發展以后,漢藏語系的祖先分別向南北兩個方向分化為藏緬語族祖先和漢族祖先。藏緬語族祖先后來又西遷,分化出包括藏族、珞巴族等各民族。漢族和青藏高原各民族中普遍存在同一種Y染色體單倍群O3*-M122,就來自從北京發源的人群。由于漢藏族群的成功擴張,這個單倍群也是單倍群O下游頻率最高、分布最廣泛的一個類型。
據估算,O3*-M122向北方的早期遷移在東亞發生于25000至30000年之前,與現代人類在東亞-東南亞活動的化石記錄一致。
據2020年7月出版的《西藏各民族遺傳性研究》一書介紹:基于東亞和東南亞群體的特殊性,西藏民族大學康龍麗課題組聯合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進行了西藏各民族37個Y染色體單核苷酸多態性位點的基因分型,這些遺傳標記在東亞群體中具有較高的多態性和信息量,為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東亞群體Y染色體遺傳結構信息。
康龍麗課題組從西藏自治區各地采集了7個地區,康巴、衛藏、安多3個大方言區的藏族樣本588份、僜人樣本120份、珞巴族樣本130份、門巴族樣本34份、夏爾巴人樣本87份、定日縣藏族樣本113份和工布藏族樣本104份。所有采集的樣本均為知情同意的無關個體,全部為男性。這些樣本的Y染色體共有31種單核苷酸多態性單倍群,其中藏族群體的主要單倍群O、D比例占78.64%;夏爾巴人群體占95.41%;僜人群體占93.67%;珞巴族群體占56.16%。
在研究過程中,康龍麗團隊把目光投向O3*-M122下游的亞單倍群O3a3c*-M134和O3a3c1*-M117。它們的起源年代與早期現代人由東南亞遷徙到東亞時間吻合,大約是在20000年前,但是從中原擴張的年代就晚得多。通過這兩個單倍群的研究,可為追尋西藏自治區各世居民族的遷徙、擴散提供科學信息。
研究發現,O3a3c*-M134和O3a3c1*-M117在東亞、東南亞群體中平均頻率為25%~35%,而在青藏高原群體中的頻率從20.9%(那曲市藏族群體)到超過90%(僜人群體)不等;在中印東部交界地區的兩個藏緬語族人群中頻率分別為85%和76%,而在其他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群體中沒有發現。這說明,青藏高原的人群與南亞次大陸的人群在遺傳血緣上是完全不同的。
在深入分析總結了Y染色體單核苷酸多態性單倍體O3a3c*-M134和O3a3c1*-M117在東亞一帶的頻率分布規律后,康龍麗團隊得出,西藏地區的各個民族都有著這兩種主要類型,他們都來自新石器時代的中原地區,遷入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區可能有東、北兩條路線。東線是從四川省、云南省遷徙至喜馬拉雅山區域;北線是經過青海省到喜馬拉雅山區域。
研究結果還顯示,在西藏自治區這5個世居人群中,珞巴族群體在遺傳關系上距離藏族群體近,而僜人群體跟羌語支群體和東南藏緬語族群體遺傳關系較近。這些民族,無論哪個,都是與漢族同源的漢藏語系民族。(記者 王夢敏 本報通訊員 孫開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