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 題:鋪就中國北斗聯通世界之路:數說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的2019
新華社記者胡喆
12月16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搭配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五十二、五十三顆北斗導航衛星。至此,所有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全部發射完畢,標志著北斗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將進一步提升系統服務性能和用戶體驗,為實現全球組網奠定堅實基礎。
12戰12捷、100%成功率……2019年,注定是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不平凡的一年,北斗導航衛星發射任務實現了全勝,長三甲連續第5年奪得中國航天發射次數的冠軍。
12戰12捷
2019年1月11日至12月16日,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共完成12次發射,取得12戰12捷。
翻開年歷,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12次發射共托舉15顆衛星進入太空,其中通信衛星發射任務4顆,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發射任務1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任務10顆。
長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團隊用一次次成功,完成了中國航天2019年的開局之戰、長征系列火箭第300次發射、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第100次發射、北斗二號導航衛星收官、北斗三號IGSO(傾斜地球同步軌道)導航衛星收官、北斗三號MEO(中圓地球軌道)導航衛星收官等一批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發射任務,用行動續寫了金牌火箭的輝煌。
100%成功率——北斗導航衛星發射任務全勝
從2007年發射首顆北斗二號導航試驗衛星起,12年間,長三甲系列火箭用38次圓滿成功的表現,將53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如果再算上更早前發射的北斗導航試驗衛星,那么長三甲系列火箭共以42次、100%的成功率,護送了57顆北斗衛星進入軌道。
為滿足北斗工程的建設需要,長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團隊開展了大量創新性工作,突破了以串聯雙星發射技術、多軌道面設計技術、起飛滾轉定向、雙向高空風補償、上面級技術、高軌道衛星直接入軌發射技術等為代表的幾十項關鍵技術,飛行可靠度達到新水平。
300次的飛躍——豎起中國航天新里程碑
2019年3月10日,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將中星6C衛星送入太空,標志著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了第300次發射。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一個100次發射用時37年,第二個100次發射用時7年多,第三個100次發射僅用了4年多……每個100次發射時間間隔的縮短,體現了我國運載火箭技術的進步,也反映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
連續5年奪得中國航天發射次數冠軍
全年完成12次發射任務,這已經是長三甲系列火箭在長征火箭家族中連續5年奪得發射次數冠軍。
研制團隊為了應對常態化高強密度發射,不斷探索我國運載火箭研發的新模式,提出產品化、多任務并行出廠發射等新方法,使液體運載火箭研制生產能力從一年2至3發提高到8至10發;發射周期從60天減少到21天,發射隊伍從300人降到100人左右,為高密度發射任務的圓滿完成和運載火箭管理技術的創新奠定了基礎。目前,研制團隊還在研究精細化流程管理工作,為不斷提高火箭可靠性而努力。
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首飛25周年
1994年2月8日,長征三號甲火箭以雷霆萬鈞之勢拔地而起,昂首飛向浩瀚蒼穹,距今已走過25年歲月。
長三甲火箭首飛成功意味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及運載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標志著我國具備了發射高軌道大型通信衛星的能力,為迎接我國廣播通信衛星應用事業進入嶄新階段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后續發射任務中,長三甲系列火箭憑借對發射任務的高適應性和飛行的高可靠性,在嫦娥奔月、北斗組網等國家重大任務中起到了“擎天柱”的作用,成為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的“星空專列”。
280——長三甲研制團隊一年的出差總天數
此次發射是長三甲系列火箭第108次發射,長三甲系列的發射次數占據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射總次數的約三分之一。
航天探索至今仍是一項高風險、高挑戰的事業,用“差一點就成功,差一點就失敗”來形容毫不為過。面對風險與挑戰,長三甲研制團隊的隊員們承受了高密度發射帶來的壓力,經歷了種種困難,與家人的聚少離多更是常態,不少隊員一年大部分時間都在發射基地里度過,他們當中一些人把回北京戲稱為“出差”,把發射基地當作了“家”。
據統計,2019年長三甲研制團隊的出差總天數達到280天之多,數不清的破曉黃昏,奔波于機場車站;數不清的節日假日,都在工作中度過。任務忙的時候,對整個研制團隊而言,火箭就成了他們陪伴最多的“家人”,而親人則成了他們心中的遺憾。中國新一代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鋪就了中國北斗聯通世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