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省長散步時拍到什么,還發了朋友圈
撰文 | 李拓
“東北的冬天沒有想象中那么冷。”剛剛上任的吉林省委副書記、代省長景俊海說,有一次在寒夜里到廣場散步,看到幾百名市民在熱鬧地跳廣場舞,還有人在堅持“暴走”。于是他“趕緊把這些畫面拍下來發到了朋友圈”。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128/37e64fd14efc465ea142756560711151.jpeg)
景俊海
27日,景俊海在參加政協吉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聯組會議時,談到了這件小事。在這次會上,來自民主黨派和科技、科協界別的委員圍繞吉林省創新驅動和人才發展戰略進行發言,有委員直接指出吉林人才外流這一隱痛。
景俊海有感而發,并且當場承諾“我們的環境一定要改變,一定能夠改變”。
雖然由京入吉的時間不長,可景俊海對于吉林人才外流問題的現狀卻頗為了解,“我們有相對優勢,但是不絕對,我們至今仍然是‘孔雀南飛’”。
他分析,東北不少人才選擇離開故土去南方,其他地方的人才不愿意來東北,客觀原因是認為氣候寒冷,主觀原因則是政策環境與體制機制的不充分。
因此,“見招拆招”成為破解難題的最好方法。
景俊海提到,他多年前來過長春兩次,其中一次就是在冰天雪地的嚴冬,但那次同行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們都沒感到有多冷,“真正做事的人都不覺得,無事可做的人才覺得冷,這與人的精神狀態有關系。”他說。
怎樣才能調動起黑土地上人才的主觀能動性呢?
第一步工作是先把人才留在黑土地之上。景俊海感慨,“我們基礎不錯,有很多人才,但確實流失了不少,我們每年流進的人是五六萬,但流出的人是將近五十萬,所以有人說‘連麻雀都走了’,這句話好像夸張了點兒,但是很現實。所以我們要有發展機遇,要有人盡其才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
發展環境怎樣改造,可以從景俊海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找到線索。
在報告中,景俊海多次提到了人才問題。他強調的省政府2018年工作十個“堅定不移”之一,便是堅定不移推進創新強省、人才強省建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對于科技類人才,景俊海表示要堅持以創新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以人才為支撐發展第一資源,要培養一批優秀企業家,建立各級各類人才協調服務機制,形成識才、愛才、用才、容才、聚才的濃厚氛圍。
長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對于東三省來說,如何讓人才留得住、過得好、干得成都是一個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
在黑龍江,省長陸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把本省傳統優勢和國內經濟發展變化下的新優勢資源、優勢產業與不斷涌現的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相融合,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和創新創業,吸引留住更多寶貴人才。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128/234ab544d6cf44ff9b8c1c596dc1fe71.jpeg)
陸昊作政府工作報告
今年初,曾有企業家通過網絡痛陳自己在黑龍江遭受到的不公待遇。
對此,陸昊直言:少數害群之馬不能抹殺我們優化發展環境的艱苦努力和積極變化,只能讓我們更加清醒,更加增強戰斗性,更加堅定推進法治建設、打造全面振興發展好環境的決心和意志。不收手不收斂破壞黑龍江發展環境、公然挑戰全省人民共同利益的行為,必將受到法律和正義的嚴懲。
在遼寧,代省長唐一軍也提出了具體措施:遼寧要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支持企業提高技術工人待遇,加強高技能人才激勵。完善普惠性政策,鼓勵引導大學畢業生在遼寧就業創業,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更大空間。
唐一軍直接闡明,遼寧要拿出真情實意,投入真金白銀,打出人才政策組合拳,新增專業技術人才9萬人、高技能人才4萬人,引進高層次人才1000人、國外"高精尖"人才500人。培育一批優秀企業家,打造一批“遼寧工匠”。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才挖掘利用,前提是增強人才意識,目標是聚焦人才強國,要“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對于當下的東三省而言,只要能夠言必行、行必果,那么經濟復蘇終能見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