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7月26日電 題:用腳步丈量作風 用真情體察民生——新華社記者親歷貧困縣縣委書記的一天
新華社記者
近期記者與十余名貧困縣縣委書記同吃同車同下鄉,實錄了其中三位縣委書記下鄉走訪貧困村的情景。他們的情懷與擔當成為這一群體的縮影。
“球鞋書記”到葫蘆咀村
記者見到河南三門峽市盧氏縣委書記王清華時,他腳上穿著一雙灰白球鞋,鞋幫上還沾著土。“這個山區縣有4300多個山頭,群眾居住分散,穿球鞋行路方便。我辦公室還放著好幾雙球鞋哩!”他一邊拍打身上的塵土一邊笑著說。
盧氏縣貧困發生率18.9%,是中部六省貧困發生率最高的縣。去年2月,王清華到盧氏縣做縣委書記,他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摘帽前要跑遍全縣354個村。
葫蘆咀村是他要去的第114個村,也是個貧困村。“邊往里走邊說吧。”到了村口,王清華招呼著等候的鄉村干部,徑直沿著濕滑的山道往里走。
“葫蘆咀村的主要致貧原因是交通閉塞。”村干部一路走一路介紹,全村308人,因為窮,光棍就有30多個,還有20多人到周邊入贅。下雪天孩子翻山上學,一不小心就摔斷胳膊。
“產業發展情況怎么樣?”王清華問。村干部介紹,幾乎家家戶戶都種了山茱萸,山茱萸肉在外面賣每斤十二三元,因交通不便,來村收購一斤只有八九元。
用了近一個小時走完村里的山路,接著的是只容下一個人走的“騾子道”。走到“騾子道”的盡頭,王清華沉默良久,看著鄉村干部說:“走一遍群眾每天走的路,我不知道你們有什么樣的感受?路不通這么多年了,鄉里有沒有責任?”
看到在場的鄉干部沒人接話,王清華接著說:“接下來我們就一個議題——這路怎么修!”回到村部,王清華開起了現場辦公會。經過討論,修路方案初步定了下來:扶貧辦項目資金出資一部分,幫扶單位捐資一部分,村民投工出勞。
離村時,村支書拉著王清華的手。王清華和他約定:“四個月后,我再來葫蘆咀,到時候就走新修的這條路!”
暮色四合,戴月而歸。王清華返程的路上向記者分享逐村調研的收獲:“一開始是為了解情況,跑得多了,我就想最大的意義是,幫助每個村至少解決一項制約其發展的突出問題。”
三次爬山進村勸貧困戶搬遷
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位于滇黔桂石漠化片區,號稱“石山王國”,貧困人口散落在千山萬弄之中,人均耕地不足0.7畝,是廣西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之一。
拉溫村吞屯屯位于石山深處的一個山弄里,從最近的公路翻山越嶺到屯里需要40多分鐘。
近日記者跟隨該縣縣委書記陳繼勇到吞屯屯調研。沿著崎嶇的山路前行,陳繼勇和記者邊走邊聊:“之前我來過兩次,這里不僅不通路,村民吃水也困難。我們在幾公里外修建了移民新村,可是村民不愿意搬遷,我這次來就是繼續做他們的思想工作。”
走到屯里時,陳繼勇背上的襯衣已經被汗水浸透。握著村干部的手,陳繼勇說:“先去看看黃玉瑩姐弟吧。”黃玉瑩今年11歲,弟弟5歲,幾年前父親因病去世,姐弟倆和母親相依為命。
黃玉瑩家是一個破舊的木房子,家徒四壁。陳繼勇告訴黃玉瑩,一定要堅持讀書,還要勸媽媽搬到外邊去,“搬出去了,讀書就不用早晚爬山了。”
從黃玉瑩家走出來,只見在戶外一個開闊的地方,村干部已經召集十幾戶村民圍坐一起。剛一坐下,陳繼勇就開門見山:“你們考慮得怎么樣了?有啥擔憂盡管說。”
“我們基本同意搬遷了,就是擔憂搬出去了,沒有收入來源。”村民黃仁偉說。
陳繼勇解釋:“你們的擔憂我們考慮到了,縣里引進的電子廠就在移民新區邊上建廠房,在里面打工每月能掙到2000多元。想種地也可以,附近有一個柑橘種植合作社。像黃仁康這樣的,可以干保潔。”
聽到這里,坐在旁邊的黃仁康呵呵地笑。58歲的他是個老光棍,住的木房子四面透風。但陳繼勇第一次到他家勸他搬遷時,他直接頂了回去:“搬出去,我吃什么?”
看到村民終于吐口同意搬遷了,陳繼勇繼續鼓勁:“待下去永遠沒有出路,搬出大山天地寬。過幾天你們組織幾個代表,再去移民新村看看,現在那里一天一個樣。”
下午五時多,記者和陳繼勇爬山返回,路上他感慨道:“有的干部說‘群眾脫貧,干部脫皮’,但是我告訴他們,脫皮也得干,這是都安脫貧千年未有的機遇。”
縣委書記既做“媒人”又做“兒子”
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是東鄉族的主要聚居地。特殊的自然、人文、社會環境決定了東鄉縣脫貧任務的艱巨性。近日,記者跟隨東鄉縣委書記馬生榮下鄉調研。
出發時,縣委常委馬艷雋也上了車。她準備利用馬生榮下鄉路上的時間,匯報控制輟學工作。“娃娃不好好念書,窮根就扎到腦瓜子里了。不僅要抓反面典型,也要樹立控輟、重教的典型。”馬生榮說。
2014年9月,馬生榮一上任就注意到,縣里不少適齡兒童輟學或請假到外地摘枸杞掙錢。他安排縣里組織8個工作組到青海、寧夏和當地其他地方,從枸杞地里接回426個孩子。
一個多小時后,到達關卜鄉梅灘村。這里是馬生榮的扶貧聯系村,2014年至今,他往這個村跑了30多趟。這次下鄉沒跟鄉里打招呼,馬生榮直奔村民馬則乃白家。67歲的馬則乃白守寡30多年,好不容易把兒子拉扯大,兒子卻參與販毒獲刑,出獄后又離了婚。
看完馬則乃白家危舊房改造的新房,馬生榮又去看羊圈。羊是馬生榮自掏腰包買的。聊天中,馬生榮得知,老人很擔心兒子的出路。“我本來想勸你兒子復婚,可打聽到你兒媳又結婚了,以后我再給你兒子撮合婚事。等他成了家,在家安心養羊,就沒心思亂跑了。”馬生榮說。
隨后,馬生榮來到五保戶王外力家,78歲的王外力常年癱瘓在床,靠老伴照顧。由于老人不愿去敬老院,政府幫他改建了房屋,村里還定期送來米、面、油和煤炭。但最近王外力老伴視力嚴重下降,只能摸黑燒開水、做飯。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馬生榮立刻打電話通知鄉干部:“老人沒兒子,我們干部就要盡起‘兒子’的職責。”
臨時組織的現場辦公會上,馬生榮要求鄉里對五保戶進行一次大排查,安排村干部輪流照顧困難老人。(記者王軍偉、甘泉、張欽、潘德鑫、吳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