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記者劉羊旸、姜琳)新能源汽車惡意“騙補”,嚴重擾亂了市場秩序,桎梏了相關產業健康發展。記者梳理了一些慣用的“騙補”套路。
套路一:虛報信息。
例如,蘇州吉姆西客車制造有限公司通過編造虛假材料采購、車輛生產銷售等原始憑證和記錄,上傳虛假合格證,違規辦理機動車行駛證的方式,虛構新能源汽車生產銷售業務,虛假申報2015年銷售新能源汽車1131輛,涉及中央財政補助資金26156萬元。
套路二:有牌無車。
例如,金龍聯合汽車工業(蘇州)有限公司申報2015年度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新能源汽車中,有1683輛車截至2015年底仍未完工,但在2015年提前辦理了機動車行駛證,多申報中央財政補助資金51921萬元。
套路三:提前申報、閑置車輛。
例如,車輛未銷售給消費者就提前申報補貼;車輛雖然賣給終端用戶,但在獲取財政補貼后閑置。
事實上,除了新能源汽車領域,其他領域也存在著一些“騙補”亂象,將財政補貼資金視為“唐僧肉”,例如:
不法分子偽造就診資料騙取新農合基金,個別醫療機構套取新農合基金;通過偽造合同、虛假發票列支、編造到戶補貼發放表、虛報工程量、重復申報等方式,虛報冒領、騙取套取扶貧資金。如何讓騙局不再“上演”?一些業內專家表示,要在嚴肅查處“騙補”事件的同時,堅持監管執法和信息公開有效結合,在薄弱環節加強制度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