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發量子衛星將在外空實驗2年 開拓萬億市場](/Files251/BeyondPic/2016-8/17/137555126.jpg)
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量子衛星”)發射升空。
原標題:港媒:中國首發量子衛星將開拓萬億市場
參考消息網8月17日報道 港媒稱,中國16日凌晨1時4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這將使中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專家指,由于單光子不能分割,量子態不可復制,保證了信息不被竊聽及破解,從原理上確保身份認證、傳輸加密及電子簽名等的安全,可從根本上及永久解決軍事、金融等方面信息安全問題,也是防御黑客的最好選擇。
將在外空實驗2年
據《香港商報》8月17日報道,這顆中國自主研發的量子衛星突破多項工程級關鍵技術,衛星設計壽命為兩年。本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中科院研制的稀薄大氣科學實驗衛星和西班牙科學實驗小衛星。量子衛星發射入軌后將進行3個月左右的在軌測試,然后轉入在軌運行階段。
據悉,量子衛星工程在2011年12月立項。除了衛星,亦在新疆南山、青海德令哈、北京興隆及云南麗江等地興建4個量子通信地面站,以及在西藏阿里建成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室,衛星在軌運行的時間里,會和地面的5個臺站一起配合,做大量的科學實驗。其中北京興隆站、新疆南山站、青海德令哈站和云南麗江站,是4個量子通信地面站,主要參與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糾纏分發這兩大項實驗。南山和德令哈的1.2米口徑望遠鏡和改造后的興隆、麗江米級望遠鏡是核心部分。位于西藏的阿里站則主要配合衛星一起參與第三項量子科學實驗--量子隱形傳態。
首創一星兩站實驗
“一顆衛星對準兩個地面站的實驗從來沒有過,國際上也是第一次做這么高精度的跟蹤和地面站配合。”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說。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說,為了量子衛星實驗,他們建立有史以來最大的實驗室。量子衛星到地面跨度為500公里,兩個接收點之間的距離是1200公里。所以實驗室的大小是500乘以1200,是60萬平方公里。
據了解,“墨子號”經過5年的研制,今年開始與運載火箭對接,高1.7米,重量為640公斤。其搭載有量子密鑰通信機、量子糾纏發射機、量子糾纏源、量子試驗控制與處理機等有效載荷,具備兩套獨立的有效載荷指向機構,通過姿控指向系統協同控制,可與地面上相距千公里量級的兩處光學站同時建立量子光鏈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載荷叫糾纏源,它只有機頂盒的大小,它能夠產生糾纏光,這也是這顆衛星在空中做各種量子實驗的一個源頭,這在國際太空環境上是首次實現的。
引領量子通信產業
興業通信唐海清團隊認為,衛星發射成功后,將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一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屆時,在太空開展量子密鑰傳輸實驗,世界上第一封不可被竊聽、破譯的密信將要誕生,量子通信產業騰飛在即。唐海清還認為,量子計算機預計將7-8年后面世,倒逼量子加密產業,打開萬億市場空間。
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在今年6月談到,量子科學實驗衛星8月發射后,年底前還將發射1顆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并計劃未來5年研制、發射5顆新的科學衛星,有望在太空科學獲重大創新突破。
據透露,今年下半年,京滬量子通信干道也將建成,屆時國內將初步形成廣域量子通信體系。按照規劃,到2020年,中國將實現亞洲與歐洲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到2030年左右,中國將建成全球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有分析指出,量子衛星彰顯中國科技從跟跑、并跑向領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