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蔡英文
5月18日,一些臺灣民眾在臺北舉行集會,他們手持“九二共識”牌匾,警告蔡英文勿破壞兩岸和平。法新社
【作者】王衛星(海峽兩岸關系協會理事、軍事科學院外軍研究部部長)
《國際先驅導報》文章 2016年5月20日,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獲勝的蔡英文,即將成為首位女性最高領導人。她是一個在變態的臺灣社會與政治生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復雜人。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后,蔡英文從一名大學教授投身政治,親身參與了臺灣幾個重要歷史性階段:在1990年到2002年臺灣加入WTO過程中,擔任談判總顧問;在1990年代后期到2015年兩岸關系的幾次巨變過程中,先后擔任臺灣“國安會”咨詢委員會、“陸委會”主委、民進黨主席;在2000年民進黨執政到2008年臺灣二次政黨輪替、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過程中,均扮演著重要角色。
蔡英文不僅是李登輝時期“兩國論”的重要策劃者,也是陳水扁時期強烈阻撓兩岸關系改善的“幕后黑手”,更是國民黨執政8年中諸多“暴力事件”的策劃者。由此可見,我們即將面對的是一個堅決反對“一中原則”、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百世不變、笑臉相迎的“蔡式臺獨”。
綠營富裕階層的代表人物
分析蔡英文的經歷,有兩點對她個人性格和從政風格有著重要的影響。一是蔡父的親日親綠情結深厚,對其影響較大。蔡家屬于日本殖民臺灣時期的既得利益集團中的一員,對日本的歷史記憶、觀感,以及對日本殖民統治的認識,與因懷有國仇家恨而奮起抗日的兩岸人民的感受絕然不同。蔡父年輕時就被殖民當局選中,赴日學習飛機維修技術,給日軍修理過飛機,還在日本工作了一段時間。后在臺北經營汽車維修廠、投資房地產等,逐漸成為臺北市的“大地主”。蔡英文的哥哥蔡瀛南常年往返于臺日之間經商,也曾留學日本。蔡英文小名取的是日本名“吉米牙”(意思是“小不點”)。從小請的是日文家教。飲食上,在學生時代,她中午常吃的是母親做的日式飯團,成年后經常到日本休假,認同日本親臺勢力的“臺灣地位未定論”;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及其胞弟、眾院議員岸信夫私交甚深等。蔡英文在情感上乃至政治立場上的親日是毋庸置疑的。
蔡父對國民黨統治非常不滿,早年資助“黨外”運動,與“臺獨”分子關系深厚,本土意識很強,自稱是“李登輝的崇拜者”。據說,李登輝有次宴請蔡英文,蔡英文還提出帶著父親赴宴,以了乃父見李一面的心愿。蔡英文多次表示,“翻看民進黨的黨綱和許多文件,我和民進黨的理念相當一致。”“我的家庭一直是民主運動的無聲支持者。”“我再沒有軟弱的權利,更沒有任性的權利。我是終身黨員,我不會離開民進黨。”
二是身處多房妻室合成的家庭、精英與草莽混雜的政黨、國家認同沖突的社會,對其影響較大。蔡英文的性格夾雜著野性與謹慎、低調與強勢、積極自信與缺少安全感等復雜元素。其愛好廣泛,打網球、看書、喝紅酒、養狗、養貓;酷愛飆車,一個人可以一口氣開14小時的車,曾被男同事謂之“流寇”。未婚,感情經歷較單純。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就讀期間曾交往一男友,男友意外喪生。
從人性的角度分析,作為單身女政客,她沒有愛的情感拖累,沒有“家”的掣肘,沒有子女的牽掛,在政治上的行事風格與行事策略,往往偏向情感化、個性化、極端化發展,政治權術上則在戰略方向上考量少,戰術細節上考量多,短期目標所示到極致,長期目標則較少顧及。
蔡英文沒有陳水扁煽動激情的語言、跳躍式的思考模式,以及大呼口號、大開支票和善變;更沒有陳水扁那么強烈的投機、急躁與十足的賭性,但似乎也沒有足夠的務實性。堅持“不說做不到的話”,更像出生于好家庭、受過國外高等教育、溫良恭儉讓的馬英九,“一頭清湯掛面短發,有點微微駝背,白暫的臉上有幾顆斑”,有“女版馬英九”“馬英九2.0”的名號。但她不像馬英九那么不知變通,更缺乏馬那種為理想灼身的使命感。
作風強勢擅詭辯,“暴力小英”名不虛傳
蔡英文在臺灣政壇是一個“另類”。親日親美親綠反共使其在政治上有著濃厚的“臺獨”情結;為人低調,性格復雜,又使其在行事風格上不同與傳統的臺灣政治人物。臺灣著名媒體人陳文茜曾對蔡英文有這樣的描述:“站在山峰高處的一只野豹,攻擊性強”“有著天生的自信、專業領域的執著,看似清純,眼神卻跟豹一樣,駝著背,穿著深色外衣,讓男性立委看了退避三舍”。
她有如下特點:
詭譎多變,作風強勢。蔡英文善于隨身份及職務的轉換調整處事風格。優越的成長環境使她養成了自信強勢的作風,很難聽進別人建言。她不喜歡開冗長會議,向來是有事開會,無事散會;很少和人聊天,晉用官員一定親自面談;對部屬要求嚴格,規定下屬不得越級報告;管理風格“不怒而威”“柔中帶剛”,經常話中帶刺,讓被批評的人下不了臺;遭政敵攻擊時,會正面迎戰。民進黨人士柯建銘、陳朝文表示,競選時,蔡的競選政策他們不清楚,要求蔡說清楚,不料觸怒了她,蔡勃然大怒足足罵了半個小時。同時,對需要爭取的對象,面對民眾時,低調謙和、溫柔有加。島內媒體戲稱蔡是“謎樣的女人”。
擅長邏輯詭辯。蔡英文以思維敏捷、能言善辯聞名政壇。說話多實問虛答,喜故弄玄虛,不停地彎彎繞,讓人不知其所云,被媒體冠名之“廢話神功”。蔡自稱習慣于“用邏輯來思考問題,用問話來給對方壓力。”“如果用對方的邏輯來應對、回答,他就可以一直問下去,不啻給自己找麻煩。如果你在原來的組成里找不出答案,就把它拆掉,再重新組合,用自己的邏輯另辟蹊徑,經常可以殺出另一條路來。”這既是她操作空間的策略運用,也是確保其實際利益不受損害的擋箭牌。批評者因其政策抽象、空靈、飄渺、模糊、游移而稱其為“空心菜(蔡)”。如2010年5月,她宣布參選新北市長。當媒體問她,“當選后是否會做滿四年”,她答“一定會負責到底”,始終對“做滿四年”這個核心問題避而不談。因為她根本不想當什么市長,她志在選“總統”。
操弄民意手段高明,“暴力事件”幕后黑手。她之所以能從一個研究國民黨時代地方選舉的助理,變成了與國民黨分庭抗禮的“總統”參選人,自有其一套獨到的操弄民意的辦法。她諳熟政治,早在“戒嚴”時期,蔡英文為了研究臺灣政治和選舉,曾經長期待在《聯合報》的剪報室,詳細研究當時所有關于地方選舉的剪報。每次到造勢現場時,都采取“大進場”的方式,刻意從后端入場,一直跟群眾握手到走向舞臺,讓臺上的主持人不斷地喊著讓人熱血沸騰的口號或話語,把現場情緒拉到高點。蔡在自述中說,“在跟群眾握手的過程中,政治人物會感受到群眾的熱情,腎上腺素會改變。真的!當你上臺演講時,會更有自信,因為你會感受到臺下有人在聽,是熱情的,是真的關心你!”“我真是竭盡力氣,使出看家本領來炒熱場子。”她慣用問答式的演講風格,先問一個問題,然后問臺下:“好不好?”讓民眾回答“好”,以此掀起煽動民意。
她深諳并利用了民進黨“打打殺殺”的街頭“臺獨”路線,策劃和組織了許多起街頭暴力活動。如2008年陳云林第一次訪臺時的“嗆馬圍城事件”、2009年的“5·17反傾中、護臺灣”大游行、2013年的“8·3白衫軍送仲丘”大游行、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沖擊“立法院”事件、2015年的“反課綱事件”等。有對手稱其是暴力黑手,稱她為“暴力小英”。近年來臺灣發生的重大暴力事件,沒有一個能離開“暴力小英”的幕后黑手。
推行“理念型臺獨”,將走“蔡式臺獨路線”
蔡英文長期擔任李登輝幕僚,在兩岸關系領域浸淫已久,有一系列深思熟慮的主張,被認為是“理念型臺獨”的推出者。蔡既駕馭“臺獨”激進勢力為其所用,又將具有“臺獨”史觀與思維的青年群體納入其預定軌道,更在享受兩岸和平紅利的同時引領“臺獨”意識成長。
她反對一中原則和“一國兩制”,試圖建立以“維持現狀”為核心的新兩岸關系論述。
她主張擴大臺灣“本土認同論”,堅持“臺灣主體價值和主權地位”。
她提倡務實開放兩岸經貿交流,限制性地發展兩岸關系。
她希望借助美、日等反華勢力,積極推動臺灣“國際參與”。
我們分析,蔡英文執政后將會走一條完全不同于李登輝、陳水扁的“蔡式臺獨路線”:首先,實施“隱獨化”策略,將大搞“去中國化”;其次,運用邏輯詭辯,將掏空“九二共識”的實質內涵;第三,以“拖”待變,將破壞兩岸現狀的責任轉嫁給大陸。
總之,蔡英文的性格具有鮮明的兩面性,其政治操作手法也充斥著面上一套、私下一套的兩面手法,具有相當的欺騙性。她的一生似乎注定要在矛盾體中生存。我們在和蔡英文打交道時,一定要時時考慮其經歷、性格與心理素質等重要因素。這個過程實質上就是一種意志與智慧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