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只有杜牧和給他指路的牧童才知道“杏花村”的真正地點。
數十年來,天南地北有十多個地方都宣稱自己才是正宗的杏花村。這其中,以山西汾陽、安徽池州、湖北麻城三地的競爭最為激烈。他們絞盡腦汁引經據典、創作歌曲,甚至對簿公堂。
他們都知道,這能給它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這一切,都源于杜牧的一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山西汾陽:最早注冊“杏花村”商標
山西省的杏花村位于汾陽市區以北15公里,這里也是中國“四大名酒”之一的汾酒的產地。
汾酒,也因此被稱為杏花村酒。
在山西旅游政務網上,杏花村前被冠以“酒都”二字。對于該地的介紹,官網是如此表述的:杜牧的一首膾炙人口的《清明》詩,成為千古絕唱。當年的小牧童仿佛正向世人講述著杏花村千百年來酒肆林立的繁榮景象。現今的詩酒之鄉杏花村不僅是中國酒和酒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一個特殊的旅游好去處。
在當地人心中,杜牧筆下的杏花村就在汾陽。
早在1957年,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為“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以下簡稱“杏花村汾酒公司”)就已在酒類商品上獲準注冊“杏花村”商標。20年后,經該公司的使用和宣傳,“杏花村”被商標局認定為馳名商標。
2000年5月,杏花村汾酒公司成立“杏花村”酒都旅行社,承接觀光旅游、旅行安排、旅行預訂等業務。
據《山西日報》報道,1995年,該省評出十佳旅游景點,這其中就包括酒都杏花村。
安徽池州:與汾陽爭奪商標使用權
安徽池州人則認為,“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在池州。
杏花村旅游網上的資料顯示,位于池州西郊的杏花村距今已有1300年歷史,唐代著名詩人杜牧任池州刺史著《清明》詩使之名揚天下,邑人郎遂撰《杏花村志》,收錄中國《四庫全書》。世人譽杏花村為“天下第一詩村”。
2000年,杏花村對古井遺址進行復建。一年后,安徽省杏花村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杏花村旅游公司”)的前身——安徽省黃公酒壚文化娛樂有限公司正式申請“杏花村”旅游服務類商標注冊。
此舉一出,立即招來杏花村汾酒公司的不滿,此后的近十年時間里,兩家公司為了商標使用權及歸屬問題不惜多次對簿公堂。
2006年9月,商標局作出裁定,核準被異議商標的注冊。杏花村汾酒公司不服該裁定,于同月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評審委員會(以下簡稱“商評委”)申請復審。
經雙方多番激辯,商評委于2009年11月作出第32351號《商標異議復審裁定書》,裁定對被異議商標予以核準注冊。
杏花村汾酒公司不服該復審裁定,于次年1月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杏花村旅游公司以第三人身份參與訴訟。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于2010年6月開庭審理此案,并于同月28日依法作出行政判決:維持商評委作出的第32351號裁定。
杏花村公司仍不服該判決,向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上游新聞記者獲得的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10)高行終字第1086號行政判決書顯示,北京高院認為,原審判決雖然在事實認定方面存在錯誤,但結論正確,應予維持。杏花村汾酒公司的上訴請求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不予支持。高院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當地媒體稱此判決標志著杜牧筆下的“杏花村”一分為二,“酒”在山西,“玩”在安徽。
當地政府間都曾有積極舉動
上游新聞記者注意到,兩家公司商標之爭的官司背后都有著政府的積極推動。
據《池州日報》報道,為幫助杏花村旅游公司打贏官司,池州市委主要領導高度重視;當時任池州市長的方西屏專門作出批示:“杏花村”商標問題涉及池州對外宣傳形象展示,應予重視。
池州市委宣傳部先后組織召開兩次專題協調會,指出“依法捍衛‘杏花村’ 旅游服務類商標的合法使用權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具體體現”。該市還抽調市法院、市政府法制辦、市旅游委員會、市司法局、市審計局、市工商局等部門人員組成專門應對小組,幫助其研究應訴策略,科學編制舉證目錄。
安徽當地媒體認為北京高院的判決“對杏花村復建工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極大地鼓舞了池州人民傳承歷史文明、建設美好家園的信心和熱情,對池州未來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更具有深遠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高院開庭的前一個月,杏花村汾酒公司董事長李秋喜一行在山西省委副秘書長吳保安率領下了蒞臨池州杏花村考察訪問。
據杏花村旅游網報道,吳秘書長、李董事長一行首先參觀了杏花村景區,詳細了解池州杏花村歷史文化淵源和復建過程。池州杏花村景區董事長詹曉榮指出:山西杏花村是中國酒業發祥地之一,近年來,依托酒業核心,更是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池州杏花村為杜牧“清明”詩的誕生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復建十年來,在打造“杏花村”品牌、爭創國家4A景區等方面成效顯著。雙方均表示,應加強合作與交流,互通有無,攜手共進。
此舉也被外界解讀為池州在向汾陽宣示其才是正宗的杏花村。
湖北麻城:為杏花村創作村歌
贏了商標官司后,池州杏花村并沒有停下腳步。而在它的南方,還有一個杏花村與其爭血統。
2015年6月,在“牧童遙指杏花村——貴池旅游”推介會上,杏花村文化旅游區、 4A級杏花村旅游景區武漢市近80家重點旅行社及收客門市部負責人推介了池州杏花村。
2007年,距離武漢不遠的麻城杏花村重建后開村。當地請來了全國政協委員李小琳為杏花村牌坊揭牌。
與上述兩地不同的是,麻城杏花村有自己的同名村歌《麻城杏花村》。該歌由湖北著名作曲家王原平作曲,描寫和還原的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意境。
2011年,《麻城杏花村》在第二屆中國村歌十大金曲評選活動中榮獲第四名,其作詞、作曲作分別獲得十大金曲作詞獎和十大金曲作曲獎。
2014年2月,湖北省麻城市歧亭鎮杏花村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名單。據了解,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均是保存文物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和村。該評選活動2003年啟動,實行動態管理,對不具備條件者,將取消稱號。
湖北當地媒體在刊發這一消息時,對杏花村的背景介紹都是“晚唐詩人杜牧《清明》詩中所寫的杏花村”。
旅游帶來巨大經濟效益
據荊楚網報道,今年3月31日,麻城市歧亭鎮人大專職副主席鄒良分析稱:歧亭鎮的杏花村,從(杜牧寫詩的)時間節點、心境、氣候、地理位置上分析,都是最合乎情理的。就詩的意境而言,山西汾陽的氣候環境與詩明顯不符,而且與杜牧當時的行跡也銜接不上。如果說詩中所指杏花村在安徽滄州,杜牧由黃州這個三等州調往滄州這個一等州,亦是升遷之喜又何來“欲斷魂”的凄涼呢?
資料顯示,自杏花村納入到麻城市旅游板塊建設項目以來,下轄的5個村民小組,超過35戶的新農村就有4個。不僅路、水、電基礎設施配備齊全,百姓依靠農家樂、生態養殖也增收了不少。
杏花村村支部書記李立明告訴荊楚網記者:“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的5000元增至2015年的7000元,現在村里正在著手籌建五星級杏花村溫泉養生大酒店、碑陵文化廣場、養老基地和中國青年拓展基地。”這些項目的落地生根將會大力推動杏花村的旅游產業。
“杏花村”之爭仍在繼續。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馬斗全曾就此事撰文稱,不論汾陽、池州還是其他什么地方的杏花村,作為文化開發或商業宣傳而借杜牧“杏花村”一用,都無不可,但大可不必為一并非村名的“杏花村”而徒費筆墨、交爭不已。
(上游新聞記者 王鑫 編輯 饒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