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重上井岡山釋放的信號](/Files249/BeyondPic/2016-2/3/131159921.jpg)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岡山。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五十一年前,毛澤東揮筆寫下這篇慷慨激昂的《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眾所周知,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在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它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
昨天(2月2日),就在軍隊五大戰區正式成立后的第二天,習近平來到江西井岡山地區考察。這是習近平繼2006年、2008年后第三次在井岡山考察,也是他擔任總書記后首次“登上井岡山”。據了解,習近平參觀了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八角樓舊址,并考察了黃洋界腳下的茅坪鄉神山村。
毛澤東與朱德在井岡山會師
紅色圣地不僅是后人追憶先烈、沐浴革命教育洗禮之處,也是凝聚中國革命與改革事業共識的圣地。“海運倉內參”(ID:hycplb)注意到,近年每逢中國改革大業進入歷史新征程之際,井岡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就成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拜訪、參觀、考察的地點之一。
井岡山人民熱烈歡迎習近平總書記
2002年12月5日,時任總書記胡錦濤到革命圣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學習考察,彼時正值十六大閉幕不久,胡錦濤等新任領導人初上任,重返西柏坡被視為回顧革命光榮歷史、開啟改革“趕考”的信號。與之相仿,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也來到西柏坡考察,回顧歷史的同時,他還激勵黨員干部要牢記“兩個務必”的精神,并提出“當面臨的趕考還遠未結束”。
在此之前,2012年12月,習近平就任總書記后不久,便沿著二十年前鄧小平南方講話的路線“重走南巡路”,一度被外界視為新一屆領導將會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信號。12月8日,習近平來到深圳市蓮花山,向鄧小平雕像敬獻花籃,1978年以來的歷史進程與深化改革新征程的軌跡在這一刻交匯,其符號性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借助相似的歷史事件來論述今事的合法性,以增加凝聚力來為改革保駕護航,這在改革開放的征程中并不罕見。比如,2014年10月30日,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召開,在緬懷老一輩革命家事跡的同時,習近平還強調了應“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凈化軍隊政治生態”。
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講話
與“新古田會議”相仿,“新文藝座談會”讓人看到了黨中央在文藝領域深化改革的決心、目標與方向。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指出,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這不難讓人聯想到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事實上,后者在新中國文學、文化領域的影響極為深遠,“為人民”的方向目前依然是文藝創作堅持的主旋律。
2月1日,軍改的“重頭戲”——七大軍區變更為五大戰區終于順利完成。在八一大樓,習近平逐一向東部戰區司令員劉粵軍上將、政委鄭衛平上將;南部戰區司令員王教成上將、政委魏亮上將;西部戰區司令員趙宗岐上將、政委朱福熙中將;北部戰區司令員宋普選上將、政委褚益民上將;中部戰區司令員韓衛國中將、政委殷方龍上將授予軍旗。
一天后,習近平重返紅色圣地井岡山,其意義不言而喻。八十九年前,1927年9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向井岡山進發。當時,軍隊的制度還很不健全,人心浮動,思想混亂。9月29日,“三灣改編”將黨支部建在連上,確立了“黨指揮槍”,從此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軍隊得以重整旗鼓,開始了中國革命的新征程。
習近平在黃洋界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巧合的是,習近平昨日重上井岡山,距離改革開放的啟程年剛好三十八年。![](http://www.qq.com/favicon.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