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禮老兵”史保東再談9月3日閱兵天安門城樓上為何一直敬禮———
敬禮,向死去的戰友報告:祖國強大了!
19號候選人:史保東
年齡:89歲
身份:抗戰老兵
推薦理由:
史保東,不承認自己是英雄,他自稱是一名“老兵”,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保家衛國。以史保東為代表的抗戰老兵,雖然上了年紀,但是他們對黨忠誠,對國家和軍隊熱愛,體現了一代軍人的崇高風范。
身邊人評價:老爺子到現在都很儉樸,怕浪費。——兒媳楊建輝
人物語錄:
我們這一代人是吃苦犧牲長大的,看現在祖國這么強大,年輕人生活這么好,我們心里也高興。現在的生活這么幸福來之不易,希望我們的年輕人能不忘以前的歷史,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國家多做貢獻,這也是我們老一輩革命戰士的心里話。
9月5日,從北京回到長春后,史保東經歷了一段閃光燈包圍的生活。
“這是全社會對‘老兵’的一種關心。”史保東這樣理解。
面對鏡頭,他說得最多的是死去的戰友,期望的是年輕一代不忘以前的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
12月8日,當新文化記者再次與他聯系上時,他已經身在北戴河了。“到我女兒家來了。”史保東說,他是9月25日過來的。
再談“敬禮”
3個月之后,再次聊起接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與天安門城樓上的觀禮,老人仍顯激動,但也補充了一些當時的細節。
9月2日,史保東是作為一名新四軍老戰士獲頒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習主席給我掛上后,握著我的手,向我祝賀。”史保東說,他得知要去北京的時候,就處于激動狀態,當習近平主席為他頒發紀念章時,他感覺到這是祖國和人民給予他的最高榮譽。
“在與主席握手時,我說了句實在話‘全國人民對您的評價很高’,”老人停頓了一下,“習主席跟我說,‘謝謝,我繼續努力’。”
“習主席,很平易近人,”史保東說。“對我來說,這是我一生中最高的榮譽,是我這輩子最驕傲的一件事。”電話那端,史保東的聲音有些發顫,“我也非常高興,也很幸福。”
9月3日,閱兵當天,史保東被邀請到天安門城樓上觀禮。
閱兵開始后,看到閱兵方陣走過天安城門樓時,“我騰地一下,就站了起來,敬起軍禮。”
“我這敬禮,是要向死去的戰友報告:祖國強大了!”史保東說,“也是我替死去的戰友向受閱部隊,表達老兵的敬意!”
當天的電視直播,特寫鏡頭5秒鐘定格在老人的敬禮上。
《人民日報》的微博發送一條:“一位在天安門城樓觀禮的老兵,閱兵過程中,一直在敬禮。今天,是他們的節日,是他們應該享有的榮光。向老兵們致敬!”
從閱兵開始,到結束,老人一直在敬禮。
“這只是我作為一名老兵想表達的敬意。”史保東說,他想到了那些死去的戰友,他們沒有看到祖國強盛的這一天……
再憶烽火歲月
這枚紀念章,帶給史保東更多的是烽火記憶。
“小時候,家里窮,我14歲,就到地主家里當長工。”史保東說,有一次,共產黨的隊伍到村里動員村民入伍參軍,“聽說這是為人民做主的隊伍,我就報名參軍,打鬼子去了。”
14歲的史保東成了一名新四軍戰士。1940年11月,史保東第一次在寶應縣參加戰斗,敵軍有一個連的兵力,而他們有一個營。當史保東所在部隊到達后,敵軍早已乘船從水路逃跑了。他們在營長的帶領下組織追擊,跑步追擊一個小時之后終于和敵人接上火。
在與敵軍戰斗中,那是史保東第一次開槍,現在想起來,仍然覺得心情特別復雜。
經歷的五年抗戰中,史保東參加了興化攻堅戰、鹽城戰役等。在最艱苦、最困難的抗日戰爭中期,史保東所在部隊穿的棉衣單衣都是土布的,一套棉衣要穿三年,大家都要學會補衣服、打草鞋,衣服上都是補丁摞補丁。史保東說,即使在抗戰最艱難的年月里,戰士們保家衛國的信念也絲毫沒有動搖,反而愈戰愈勇。
戰場上,史保東主動承擔最艱難和危險的任務,全身曾多次負傷。時至今日,他身上的傷痕仍清晰可見。1944年大崗戰斗(興化與鹽城交界)中,因封堵日軍的下鄉掃蕩未能成功,史保東在撤退途中被日軍三八式步槍擊中,肺部被子彈從背后打穿。
新中國成立后,史保東隨部隊北上成立了自己的家庭,1955年轉業,定居長春。回望烽火歲月,史保東總能想起當年一起參軍患難與共的同鄉戰友們。“我們一起去打仗的20多人,現在像我這樣活著的也只剩下2人,其他人都在戰爭中犧牲了,我非常想念他們。”
艱苦樸素 軍人本色
后來,轉業到了地方。但老人身上仍留有濃厚的軍人本色。
“老爺子到現在都很儉樸,怕浪費。”兒媳楊建輝說,從不買新衣服,都是親戚朋友穿剩下的,老人也不嫌乎,總告誡子女,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
說起這些,史保東說:“現在啊,大家都過上了好日子。我們這一代人是吃苦犧牲長大的,看現在祖國這么強大,年輕人生活這么好,我們心里也高興。現在的生活這么幸福來之不易,希望我們的年輕人能不忘以前的歷史,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國家多做貢獻,這也是我的心里話。”
兒子史曉光說,沒事的時候,父親最愿意給他們講當年的戰斗故事,他們也最愿意聽。
不僅講給自己的子女聽,離休后,史保東也經常到中小學校宣講戰爭年代的革命故事,義務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社會奉獻余熱。
新文化記者 王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