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布的《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六十八條規定,黨員領導干部違反有關規定組織、參加自發成立的老鄉會、校友會、戰友會等的,要根據情節輕重給予處分。
“違反有關規定組織、參加”和“自發成立”的含義是什么?中學、大學都有同學會,參加這樣同學會的活動是否都視作違紀?怎樣的同學會會被視為違規組織?
針對以上問題,中央紀委法規室11月26日正式做出回應,黨員包括領導干部在正常范圍內的老鄉、校友、戰友聚會并不違反黨的紀律。要注意區分該違紀行為與組織參加老鄉、校友、戰友之間的正常聚會活動,只有違反規定組織參加自發成立的老鄉會、校友會、戰友會等才是違紀。
法制晚報記者(微信公眾號:觀海內參guanhaineican)梳理發現,十八大以來,至少已有三個違規組織被端掉,其成員也被調查。
“西山會”
不低于三個月一次的聚會頻率保持聯絡
由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的環球人物雜志日前報道,“西山會”成員主要是山西籍高官,還包括個別身份獲得認可的山西籍商人。他們以不低于三個月一次的聚會頻率保持聯絡。每次聚會,都有豪車負責接送,手機、秘書、情人必須隔離。多家媒體稱,令計劃正是“西山會”的“執牛耳者”,其他成員還包括令計劃兄長、山西省政協原副主席令政策,山西省委原常委、太原市委原書記陳川平,鐵道部原部長劉志軍,女富豪丁書苗,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劉鐵男,中國科協原黨組書記申維辰等。
這個以權力為最終目的的組織,也最終在令計劃落馬后浮出水面并被中央粉碎。
環球人物雜志報道稱,由于成員級別很高,且多人均已落馬,這個神秘的“西山會”究竟如何運作,令計劃在其中如何掌控,外界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西山會”的觸角直接伸向山西官場,布置了一條條從省級到市縣的權力鏈條,結成了一張精心編織的網絡。
曾在令計劃早年工作單位——平陸印刷廠工作、后涉足山西官場的閻平(化名)向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透露,2014年8月落馬的陳川平與令政策關系密切。雖然從公開簡歷上看,陳川平與令政策并沒有直接的上下級關系,但是在太原,“兩人私交不錯”是公開的秘密。特別是2000年至2007年期間,令政策擔任山西省發改委副主任、主任時,陳川平正是山西太鋼集團總經理、董事長,兩人可能有密切的利益交換。
“陳川平的母親是運城市平陸縣常樂鎮人,跟令計劃的父母住在同一個地方。在農村,人人都是親戚,陳川平的母親對令計劃的父母以叔嬸相稱,所以陳川平管令政策、令計劃叫舅舅。”陳川平曾獲得“山西省優秀企業家”“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2008年,46歲的陳川平就成了副省級干部。
陳川平又繼續安排平陸老鄉。在山西工作多年的消息人士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幾乎在陳川平被調查的同時,太原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局局長柳遂記被帶走調查,他就是“陳川平的人”。此外,2014年11月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而接受組織調查的山西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李建功與陳川平關系密切。柳遂記和李建功都是平陸人。藉由一個個陳川平式的角色,令計劃的人事布局從“西山會”一直延伸到山西各級。
“盤古會”
落馬官員馬建在盤古擁有私密空間
據《云南信息報》今年3月27日報道,以民營企業家身份“扳倒”副部級官員劉志華的故事,使郭文貴在北京生意圈名聲大震,甚至不少人以為他有著深不可測的背景。此時,摩根投資也更名為北京盤古氏投資有限公司,股東名單中也尋覓不到郭文貴的名字。
無論如何,盤古大觀成了關于郭文貴傳說的關鍵詞,這里也成為了他編織關系網絡的核心。
多位與郭文貴有過交集的人士稱,在與北大方正集團原CEO李友交惡之前,身為盤古主人,郭文貴差不多每周在此設宴,邀請包括原國安部副部長馬建在內的多人聚會。通常情況下,他們都是乘坐貴賓電梯進入盤古核心樓層。
大約在十年前,馬建與郭文貴相識,具體過程不得而知。有消息稱,兩人經由出身政法系統的林強引薦而認識。據知情人士稱馬建在盤古擁有私密空間。而國家安全部原副部長馬建在今年年初已被中紀委通報接受調查。除此之外,會出席盤古宴會的還有三位“郭文貴的好大姐”。
與此同時,自稱參與過劉志華事件的馬建下屬高某,也時常參加盤古宴會。
一位企業家透露,在圈子里,大家把郭文貴的核心關系網絡,形象地稱之為“盤古會”。 該企業家在2013年與高某相識,雙方熟悉之后,高某表示認可該企業家在北京的關系網,多次邀其加入“盤古會”。高某向其許諾,加入后,除了免費提供盤古為住宿辦公條件外,最誘人的是,高自稱能夠調動全國各地的政法系統為企業家提供相應的服務。
江蘇版“西山會”
楊衛澤與多位區委書記形成一個“圈子”
法制晚報記者梳理發現,這樣的神秘政商組織在地方一級也同樣存在。“羊年首虎”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落馬后,隨著媒體調查的不斷深入,楊衛澤組建江蘇版“西山會”的說法也浮出水面,有當地相關人士向媒體披露,楊衛澤與此前已被先期調查的原南京市六合區區委書記婁學全、溧水區區委書記姜明、建鄴區區委書記馮亞軍、連云港市委書記李強(曾任南京河西新城指揮長)等多名廳級官員之間形成著一個“圈子”,類似江蘇版“西山會”。
據《北京青年報》今年年初報道,楊衛澤于2011年3月出任南京市市委書記。而原南京市六合區區委書記婁學全、溧水區區委書記姜明和建鄴區區委書記馮亞軍,在三年前被提拔為區委書記時也幾乎算是同一批。2014年,婁學全、姜明、馮亞軍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相繼因涉嫌違紀違法被調查,南京官場反腐戲碼被推向高潮,而“動手”的最后一步遲遲沒有落下。
2014年9月17日晚,在中紀委宣布對前連云港市委書記李強(曾任南京河西新城指揮長)進行調查之前不到一小時,多日未露面的楊衛澤在南京日報主辦的南報網發表署名文章,被外界普遍認為是“報平安”。
南京官場人士透露,那段時間楊衛澤常常在會議上“故作輕松”。“有一次他想開開玩笑,說,‘我現在天天都被抓進去’,意思是說天天都只是被傳言抓住而已。結果底下的局委辦領導們沒有一個笑的,大家都信以為真了。”該人士說。
接近當地組織部門的人士透露,楊衛澤和上述幾名廳級官員之間形成著一個“圈子”,類似江蘇版“西山會”。楊衛澤和婁學全的官途同出于“交通口”(曾分別任江蘇省交通廳長和南京市交通局長),2011年楊衛澤入主南京后兼任江北新區領導小組黨工委書記,而與此同時,婁學全執掌的南京市六合區、化工園區,都是江北新區的主要組成部分。據稱,婁學全被調查后于9月份自殺,有傳言稱其是“被楊逼死”。
文/記者 溫如軍 張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