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女藥學家屠呦呦奪諾獎
從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分離出青蒿素應用于流行瘧疾
20世紀80年代初,屠呦呦在進行科研工作。新華社記者 楊武敏 攝
2011年9月,屠呦呦在紐約舉行的拉斯克獎頒獎儀式上展示獎杯和證書。新華社記者 王成云 攝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屠呦呦,以及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新華社發
大村智 日本微生物學家,生于1935年。1968年取得東京大學藥學博士學位,1970年取得東京理科學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75年到2007年,他任教于日本北里大學,現已從北里大學榮譽退休。
威廉·坎貝爾 愛爾蘭科學家,生于1930年。1952年畢業于都柏林大學,1957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在美國大學及科研機構任職,現任美國新澤西州德魯大學的榮譽研究員。
據新華社電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5日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以及另外兩名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獎金共800萬瑞典克朗(約合92萬美元),屠呦呦將獲得獎金的一半,另外兩名科學家將共享獎金的另一半。
“傳統中草藥帶來新啟發”
按慣例,揭曉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發布會在卡羅琳醫學院“諾貝爾大廳”舉行。當地時間11時30分(北京時間17時30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秘書烏爾班·倫達爾宣布了獲獎者名單和獲獎原因。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委員會主席齊拉特對記者說:“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從中藥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于瘧疾治療,這表明中國傳統的中草藥也能給科學家們帶來新的啟發。”她表示,經過現代技術的提純和與現代醫學相結合,中草藥在疾病治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極為艱苦的科研條件下,屠呦呦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并從《肘后備急方》等中醫藥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藥”而受益。目前,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藥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準治療藥物,世界衛生組織將青蒿素和相關藥劑列入其基本藥品目錄。
三人得獎源于寄生蟲治療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說,由寄生蟲引發的疾病困擾了人類幾千年,構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問題。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應用在治療中,使瘧疾患者的死亡率顯著降低;坎貝爾和大村智發明了阿維菌素,從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癥和淋巴絲蟲病的發病率。今年的獲獎者們均研究出了治療“一些最具傷害性的寄生蟲病的革命性療法”,這兩項獲獎成果為每年數百萬感染相關疾病的人們提供了“強有力的治療新方式”,在改善人類健康和減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無法估量。
■ 焦點
從東晉藥書中獲啟發坦言得獎“有些意外”
對于屠呦呦的研究成果,評審委員會委員漢斯·福斯貝里如此評價:“她的發現在過去十年間顯著降低了瘧疾死亡率。”另一名委員揚·安德森的評價則更為“細化”。他說,得益于屠呦呦的研究,過去十年全球瘧疾死亡率下降了50%,感染率降低了40%。
昨日,對于獲得諾獎一事,屠呦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沒有特別的感覺,有一些意外。”
據公開資料,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當時的北京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在大學里,她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大學畢業后,她被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為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源于《詩經》。據考證,詩句中的“蒿”即為青蒿。為她命名的父親,或許從未想到女兒會與那株小草結下不解之緣,繼而讓傳統中醫藥在抗擊瘧疾方面大放異彩。
從《肘后備急方》中找到靈感
青蒿素是從中藥黃花蒿中提取的一種抗瘧成分,具有抗白血病和免疫調節功能。
上世紀60年代初,全球瘧疾疫情難以控制。此時正值美越交戰,美國政府稱,1967—1970年,在越美軍因瘧疾減員80萬人,瘧疾同樣困擾越軍。美國不惜投入,篩選出20多萬種化合物,最終也未找到理想的抗瘧新藥。越南則求助于中國。
1967年,中國正處于“文革”時期,毛主席和周總理下令,聯合研發抗瘧新藥。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開“全國瘧疾防治研究協作會議”,“5·23”就成了當時研究防治瘧疾新藥項目的代號。
遍布全國60多個單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員開始研發抗瘧新藥。中藥部分的不同研究小組開始嘗試多種中藥,包括常山、烏頭、烏梅、鱉甲、青蒿等成千上萬種中藥,篩選出的4萬多種抗瘧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藥,均未能有令人滿意的效果。
1969年,39歲的屠呦呦加入“5·23”。她從整理歷代醫籍開始,四處走訪老中醫,編輯了以640方中藥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繼而組織鼠瘧篩選抗瘧藥物。
經過200多種中藥的380多個提取物篩選,最后將焦點鎖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實驗發現,青蒿的抗瘧效果并不理想。
屠呦呦重新翻閱醫學典籍,最終,葛洪《肘后備急方》中的幾句話牢牢抓住了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一語驚醒夢中人,屠呦呦馬上意識到問題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為高溫會破壞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隨即另辟蹊徑采用低沸點溶劑進行實驗。
在190次失敗之后,1971年,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該成果得到重視,研究人員從這一提取物中提煉出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
葛洪(現江蘇句容縣人)是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他是世界上第一個記錄狂犬病的人。《肘后備急方》(也稱《肘后方》)是葛洪一本有代表性的醫學著作,書中收集的大量救急藥方,都是他在行醫、游歷的過程中收集和篩選出來的。
青蒿素發現者曾存爭議
2011年,屠呦呦領走了有“美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拉斯克獎”中的臨床醫學研究獎。當時,就有多家媒體報道了青蒿素發現者存在爭議。
此前,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也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均未當選。
1930年出生的屠呦呦,直到71歲才被評為博導。長期以來,她的個人努力和成就,實際上在國內并沒有得到足夠認可。
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在一次公開場合的發言中曾表示:“青蒿素的發明,一直是我國引以為豪的科技成果,但僅僅由于難以確定成果歸宿而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表彰和獎勵……”
“文革”期間,有幾年相當大量的科學刊物完全停刊。無論是論文還是報刊上的文章,有段時間幾乎都不標明作者,特別是個人作者,要么不標作者、要么用集體作者(如“青蒿素協作組”、“胰島素合作組”)。不標明作者對以后確定科研工作的功勞帶來較大困難,這也是青蒿素成就歸屬有爭論的原因之一。
同時,北京的青蒿素、山東的黃花蒿素和云南的黃蒿素初步被認為是相同的藥物,三個地方誰先發現青蒿素引起爭議。當年參與“5·23”任務的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吳毓林2009年發表文章“青蒿素———歷史和現實的啟示”一文中強調“青蒿素的發現是團隊協作的成果”。
媒體采訪屠呦呦問及“到底是誰發現了青蒿素”時,她本人表示,看《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一書就知道。該書的序言(三)中,表述為屠呦呦是青蒿素的第一發明人,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是青蒿素的第一發明單位。
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副總裁魯白及其同事向媒體指出,屠呦呦的關鍵作用表現在,她提出了用乙醚提取青蒿中有效成分的方法。之前研究人員所使用的水煮法和乙醇提取都效果低且不穩定,而屠呦呦打破了提取青蒿中抗瘧有效成分的瓶頸,并在公開會議上報告。其后,其他研究組才展開了類似提取。最后,屠呦呦小組的鐘裕蓉分離提化到了青蒿素的晶體,對確定分子式、晶體結構起到重要作用。
知情人士稱屠呦呦仍在帶項目
昨日,對于獲得諾獎一事,屠呦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沒有特別的感覺,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很意外。”
她解釋,“因為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榮譽,是中國全體科學家的榮譽,大家一起研究了幾十年,能夠獲獎不意外。”
新京報記者獲悉,目前85歲的屠呦呦依舊在一線從事研究工作。
屠呦呦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中國中醫科學院一位工作人員介紹,今年以來,還在幾次會議中見過屠老師,目前已經85歲的屠呦呦依舊在正常工作,精神狀態很好。
該工作人員介紹,身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終身研究員,屠呦呦有自己的辦公室,也依舊在帶項目。
■ 人物
除了屠呦呦,另外兩位獲獎科學家分別為來自日本的大村智和愛爾蘭的威廉·坎貝爾。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的授獎詞為,“他們提出了一種治療蛔蟲寄生引發疾病的方法”。
這種新方法通過一種叫做阿維菌素的物質起作用,而它的發現由兩位科學家相互接力達成。
大村智在日本各地收集土壤中的鏈霉菌屬樣本,其中就有后來被發現能生產阿維菌素的鏈霉菌。坎貝爾參考大村智的工作,發現鏈霉菌能有效殺死馴養動物的寄生蟲。隨后,他將阿維菌素通過生物學的修飾改造成了更加強大的伊維菌素,并通過人體測試,發現伊維菌素同樣能有效地殺死寄生蟲。
大村智 喜愛運動和藝術的科學家
大村智于1935年生于日本,他多年專注研究鏈霉菌,這一菌群生活在土壤中,能夠產生很多活性化合物。他用獨特的方式大批培養菌株并保持其特征,然后從土壤中成功分離出新菌株并成功移植到實驗室中,再選出其中最具活性的50株作為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來源,這些菌株中的一個,后來被證明是阿維菌素的來源。
此外,大村智從1973年開始擔任Journal of Antibiotics雜志的長期編委,同時在2004年-2013年成為該雜志主編。曾經發表過多篇文章、書籍,其中包括一本關于“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的國際通用教科書。
由于在天然產物化學領域研究的突出貢獻,大村智獲獎無數。最近一次為2014年的加拿大蓋爾德納獎。這個獎項的評選主要獎勵在世界醫學領域有重大發現和貢獻的科學家,有“小諾貝爾獎”之稱。蓋爾德納獎的頒獎詞為大村智博士與Merk合作發現了鏈霉菌特殊的生物學活性,鑒定出了阿維菌素并且開發了伊維菌素,這對于治療多種寄生蟲疾病以及在全球范圍內消滅盤尾絲蟲病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他還是日本科學院、德國科學院、歐洲科學院等多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并為中國工程院的外籍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科研,大村智同樣熱愛體育和藝術。據了解,他不僅是一名高爾夫球和滑雪愛好者,還非常喜愛日本藝術,并在家鄉建立自己的藝術博物館且免費向公眾開放。
坎貝爾 曾助推藥物免費投放市場
坎貝爾博士于1930年出生于愛爾蘭,在默克研究所工作了十余年,并于2002年獲得美國院士,現為德魯大學的榮譽研究員。
在威斯康星州,坎貝爾開始在醫藥公司默克研究所工作。當時他從事的是獸醫的研究,并且參與了噻苯咪唑的開發,噻苯咪唑是用來抗馬鈴薯晚疫病以及抗人類和其他動物的蛔蟲感染的。后來,實驗室在尋找新藥物的時候發現了日本高爾夫球場土壤樣品中的一個樣本,也就是大村智所做的研究。
他開發了多種培養和分離微生物的方法,還建立了許多原創的篩選生物活性分子的系統。基于此方法與系統,他發現超過470種新的生物活性分子,其中包括他和默克研究所合作發現的阿維菌素及其衍生物。這些物質是在全球范圍內具有重要意義的抗寄生蟲的藥物,重要性甚至可以和盤尼西林相比。同時,他的研究小組也成功解析了生產阿維菌素的細菌,鏈霉菌的全基因組。
據了解,伊維菌素最早在上世紀80年代作為獸藥投入市場并且帶來了巨大的利潤。1978年坎貝爾向他的領導提出伊維菌素除了用作獸藥,可能也可以用來治療人類身上的盤尾絲蟲病。這是一種由黑蠅攜帶擴散的寄生蟲導致的疾病,可繁殖長達15年之久的寄生蟲后代在皮膚下擴散,導致嚴重的瘙癢并侵入眼睛,造成眼盲。此外,清除黑蠅的努力均以失敗告終,早期的治療藥物也有很嚴重的副作用。
研制出藥物后,坎貝爾希望能夠將其免費投放市場,但由于因為潛在的患者無力支付藥費,公司對于是否免費徘徊不定。但最終,在坎貝爾的堅持下,藥物由非盈利機構統一發放。
綜合自新京報記者 信娜 仲玉維 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