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話題引起與會代表熱議。 廣州日報記者喬軍偉、 蘇俊杰 攝](/Files244/BeyondPic/2015-3/8/Img409471510.jpg) |
抗生素話題引起與會代表熱議。 廣州日報記者喬軍偉、 蘇俊杰 攝 |
代表熱議抗生素耐藥與食品安全問題
昨日,廣東團代表在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說,目前中國已經是全球細菌耐藥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有一些病人可以說是“刀槍不入”,就是因為抗生素耐藥性過高,對病人使用多樣抗生素都無效。但抗生素過高的原因,不僅是因為有些醫院濫用抗生素,還有另一方面就是國內的養殖業與畜牧業也存在濫用抗生素的現象。這番話引發了代表的熱議。
文/廣州日報記者林洪浩、楊洋、賀涵甫、蟻暢、于夢江
鐘南山說,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了這么一句話,“人的生命最寶貴。”這樣的詞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是比較少見的,足可見其重要性,我們要追求的是人不僅是要活著,而且要健康地活著。
但在我國,有關抗生素耐藥問題一直是比較嚴重的。鐘南山分析,我國細菌耐藥性之所以高企,有觀念問題:許多民眾甚至個別醫務人員把抗菌藥當作退燒藥,造成抗菌藥過度應用。據統計,中國人均抗生素年消費量為138克左右,是美國人均用量13克的十倍多,真正因病情需要使用的不到20%。
但另一個原因是畜牧業及水產業大量使用抗菌藥。據統計,我國生產的抗菌藥約一半用于動物,濫用的情況很嚴重。“我收集了一份報道,在廣東某地,農業部門給羅非魚用了七八種抗生素來治病,我想人們吃了這些魚的同時也等于吃了抗生素了。這幾年發生在廣東的人感染禽流感,有一些病人因此死亡,醫生在搶救時發現病人屬于抗生素的多耐藥性感染,很多抗生素對他都沒辦法的,真是刀槍不入。”
“現在我看到那些養得特別肥的魚,我一般都不大吃的,擔心它是吃了很多抗生素長起來的。我情愿吃瘦一點的魚。”鐘南山呼吁,要解決這個問題,單靠一個行業是不行的,要從更高層面進行協調管理,形成各個行業聯防聯控的局面。
“羅非魚大王”陳丹:
不能一棍子打死養殖企業
廣東海洋大學食品科技學院教授雷曉凌隨后說,從他們在大學實驗室里的檢測結果顯示,一些喂養過抗生素的水產動物,到了第二代還是具有耐藥性,這說明耐藥性具有遺傳性的,對畜牧業養殖業濫用抗生素的問題確實要引起重視了。
坐在雷曉凌旁邊的廣東省工商聯主席、湛江市政協副主席、廣東恒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有“羅非魚大王”之稱的陳丹緊跟著說:“鐘教授,你有了解到美國和歐盟的養殖標準嗎?”鐘南山想了一想回應:“這方面我沒有很深的研究,但我知道他們的養殖標準是很嚴格的,對一些抗生素已經禁用。”
陳丹正想接話,廣東佳都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劉偉插話:“我認為這不是技術上的問題。在國外都沒聽過用避孕藥來養殖的傳聞,這說明我們整個社會都很浮夸。”
陳丹打斷了劉偉的話,“事實上,前幾年發生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我們國家的養殖標準已經與歐美的接軌了,不管是水產還是家禽,國家都有很明確的抗生素使用標準。”陳丹覺得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養殖企業,“美國的養殖業一樣有給家禽使用抗生素的習慣,他們對食品安全的監管也是一步步來的。我認為鐘教授講的那個給羅非魚使用了8種抗生素的事件,只是個案。以羅非魚為例,已經成為中國食品單一產品出口量最大的產品,我們企業的羅非魚就出口到全世界30多個國家,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俄羅斯,檢驗檢疫都非常嚴格,像日本的檢驗標準就達100多項。所以,絕大多企業在養殖出口方面都是按照國家標準進行規范化養殖的,但對一些分散的養殖戶確實需要加大監管的力度。”
不集約生產集中監管
食品安全從何談起?
廣東省乳源瑤族自治縣東陽光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紅偉趕緊把話接了過來:“這不只是醫療衛生與食品安全的問題,還有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問題。當年改革開放之初,從聯產承包解放了生產力開始,到現在農民致富的門道還沒有根本改變。現在一些地方成立了家庭農場或者合作社等,但生產關系已經不能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了。還是以羅非魚為例,企業養殖要出口上市應該都是好的,因為監管起來容易,但散戶養殖的羅非魚呢?現在就是散戶的違法成本太低了,他加了十種八種抗生素進去,然后流放到市場,沒法管,法不責眾,所以必須要集約化現代化生產。”說到這里,張紅偉有點激動,“包括農村的小件機械,一年也才用兩三天,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可以說,如果這種零散分割式的生產方式不改變,食品的監管局面是很難得到改變,食品安全從何談起?”
對張紅偉的話,從事“甜蜜事業”的廣東金嶺糖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林水棲非常贊同,他說“禽畜養殖這一塊還是有一定標準的,但在種植這一塊,下什么肥料,用什么農藥都沒有標準,只能是農民靠經驗去種植,沒有種植標準,監管起來更麻煩。一些農民都是今天給水果噴了農藥,明天就拿到農貿市場上去賣,不可能監管得了的。所以,種植業一樣需要集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