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為官不為、治理懶政怠政”成為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的亮點之一,也是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話題。政府工作報告兩提“為官不為”,其迅速成為兩會熱門話題,代表委員們認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調速換擋的關鍵時刻,各級黨政干部肩上的改革發展任務很重,必須對“新常態”下抬頭的庸政、懶政、怠政現象引起高度警惕。
現象1
三種苗頭:“混”“怕”“熬”
湖南湘潭市委組織部調查發現,部分干部存在三種不良心態苗頭:一是“混”的心態。有的干部禮不收了、飯不吃了、紅包不收了,但該做的事也不做了,該協調的也不協調了,主動服務意識欠缺,以所謂表面“干凈”掩蓋實質“不為”;二是“怕”的情緒。有的干部認為改革有風險,干事難免犯錯,不干事才不會違規,害怕主動作為“攤上事兒”,從而產生了畏懼心理,于是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三是“熬”的苗頭。由于基層“天花板”現象嚴重、短期內提拔晉升無望,有的干部出現了“慢慢熬”的思想苗頭,干脆做起“敲鐘和尚”,坐等論資排輩。
現象2
兩種官員:“走讀”“走神”
“一項審批時限20天,拖到第19天才通知—缺某某材料辦不了!”全國人大代表陳義龍所在企業的一些新技術產品,在申辦手續中因一些部門不敢嘗試、生怕擔責,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而遇阻。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工作在鄉村、家住城市的基層干部,“天天往家跑,辦事很難找”,群眾對這種“走讀干部”意見很大。還有一類干部“人在基層、心在上層”,天天琢磨怎么“拉關系、建人脈”,被稱作“走神干部”。
“一些干部‘走讀走神’、不在狀態,懈怠了工作,疏遠了與群眾的距離,與黨的群眾路線背道而馳。”全國人大代表于勇認為。據新華社
談原因
全國人大代表、郴州巿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雷冬竹:“為官不為”現象與“為官不易”心理相關。現在要求多了,規矩嚴了,感覺“為官不易”,就可能產生當“老好人”“太平官”的念頭,不敢動真碰硬,遇到矛盾就繞,遇到問題就躲,缺乏攻堅克難的勇氣,工作上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
“為官不為”與“為官不易”心理相關
人崗不適+缺少考核監督激勵
全國人大代表胡榮忠:部分黨員干部因為人崗不適,缺少考核監督和激勵機制,產生了當“太平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錯誤想法。
市場競爭里摻雜了腐敗因素
全國人大代表、泰豪集團董事長黃代放:權力的越位和錯位,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市場競爭里摻雜了腐敗因素,沒有利益的事情就不作為,有利益的事情就很積極,容易越位,很任性。
經濟下行中隱藏的矛盾顯現
全國人大代表、銅陵市委書記宋國權:在基層,為官不為有幾方面成因。一個是干部作風問題,二是在經濟下行中,原來隱藏的矛盾顯現,一些企業暴露出的問題,是以前沒有遇到的,而這些問題又超出了地方政府處理的能力。比如企業資金鏈斷裂、職工下崗、企業需要銀行資金貸款。但銀行給企業發放貸款有一些程序,不可能給每一個有需求的企業都發放。企業就希望政府出面解決,政府做不到,企業就覺得政府不作為。
比如,廣告審批。以前是亂審批,亂作為。現在必須依法審批,就必須經過工商等,這不是找個關系找個人就能搞定的。再比如小礦廠治理,現在整治很大,有一些過去的受益企業,現在審批通不過了,他們就認為官員不作為。
高壓下有些官員失去干事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清遠市人民醫院院長周海波:一些官員唯GDP論,打著改革的旗號“亂作為”,只要為了經濟發展,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什么紅線都可踩,因為這樣能出政績,升遷也快。但現在強調依法行政,做錯事了還要追責,尤其是反腐高壓的大形勢下,這部分官員就失去了干事動力。因為干事有風險,有可能干得多錯得多,因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我的一些官員朋友現在經常如此抱怨。這種現象的冒頭危害較大,比如正常一個報告的審批,一天也可以辦好,30天辦結也不違規,要是遇到不作為的官員,他30天才給你辦好,你一點辦法也沒有。
根本問題是官員裁量權太大
全國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毅: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官員裁量權太大,應該用制度來規定官員的權力范圍。現在的規定不夠細,而且都是原則性的,即使出臺了細則,也很寬泛。比如環保罰款,罰多少錢,法律得明確才行。現在的裁量權太大。
聊治理
用制度讓他有敬畏心
新京報: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對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你覺得這些規定的初衷是什么?
李竟先:不是讓你不干活,而是讓你別干那些歪風邪氣的事。
新京報:應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李竟先:我覺得不僅權力要瘦身,機構也要瘦身。比如你們三個小伙伴在一個部門,就要留下一個,怎么考察你們三個?這就需要一個恰當的評價機制,所以這個評價機制非常重要。
新京報:現在有相應的評價機制嗎?
李竟先:關于對干部的約束,我曾經提過一個提案,就是終身追究責任。后來可能未必是我提案的結果,但你也能注意到,現在有的干部都退休了,但還是被追究了責任。
新京報:需要用這個制度來約束干部?
李竟先:就應該這樣,否則在職的時候胡亂來,退休之后逍遙法外,這樣不可以。必須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用制度讓他有畏懼之心。
新京報:對于懶政怠政現象,目前有類似的機制來制約嗎?
李竟先:我們現在特別需要一個合理的、與時俱進的干部考核制度。據我了解,中組部正在制定一個新的干部考核機制。
需要考評制度約束官員
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副省長曹衛星:這種為官不為的現象,說明還是需要一個相應的考評制度來約束官員,另外還得加強作風建設,讓官員勇于承擔責任。
更需要官員自我提升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丁元竹:當前需要重視基層干部出現的變相不作為現象,既要通過制度建設培育健康的政治生態環境,讓官員擺脫不良的官場潛規則,更需要官員自我提升,改變不正確的政績觀。
看行動
湖南湘潭市:出臺規定懲治30種“為官不為”行為
2014年8月26日,湘潭市委組織部、市紀委、市監察局聯合出臺《關于懲治三十種“為官不為”行為的規定(暫行)》,明確規定對落實黨委政府決策部署不到位、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措施不扎實、對群眾來訪來信敷衍塞責、對承擔的全面深化改革任務不落實等30種典型“為官不為”行為進行懲治。
截至今年1月下旬,湘潭市已經先后查處了156名“不作為、亂作為”的黨員干部。
貴州黔西南州:千余干部“為官不為”被“召回”
2014年10月起黔西南州開始實施不勝任現職干部召回管理制度,通過績效考核、民主評議、明察暗訪、“負面清單”等精準“定位”懶政、庸政干部并納入召回行列,在規定時間和地點對他們培訓、考核。
截至2015年1月,黔西南州通過“不勝任現職干部召回管理制度”共召回干部1231人,其中處級干部59人,科級干部185人,一般干部987人。通過召回,165人被轉崗或免職,67人被待崗,9人被辭退,其余培訓考察合格后回原崗位。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林其玲 賈鵬 谷岳飛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