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評論:
反腐“千里眼”架起“顯微鏡”
連日來,每一次巡視反饋情況的發布,都會迅速成為媒體、公眾議論的熱點。十八大以來,中央巡視組已開展四輪巡視,實現十八大后31省份第一波“中央巡視全覆蓋”,發現了一批領導干部涉嫌違紀違法的線索,形成了47份巡視反饋情況報告。品讀這些報告,細心的網友發現,“問題清單”從粗放地把脈診斷到精確地核磁掃描,行文風格越來越具體、越來越尖銳、越來越深刻、越來越透明。
具體來說,巡視反饋報告對于問題揭示篇幅加長了,反饋不說套話、不唱贊歌,直奔問題,直指弊病,措辭嚴厲,不留情面。從“官商勾結”“買官賣官”“以權謀私”等高頻詞,到“能人腐敗”“山頭主義”“一家兩制”等特色詞,既聚焦全國通病,又把脈地方病;從基層腐敗“呈上升趨勢”到“小官巨腐”,從“四風問題仍然存在”到“一些干部的消極情緒有所抬頭,一些培訓中心成為不良作風的滋生地”,從“隊伍建設需進一步加強、素質要進一步提高”到“有的干部帶病提拔、帶病上崗,有的領導干部買官賣官”,凡此種種,大而化之、點到為止的概述少了,具體精確、一針見血的表達多了,持續釋放著從嚴治黨、執紀必嚴信號,發現問題、強化震懾的作用進一步彰顯。
文風之變的背后,是中央從嚴治黨的堅定決心,是不怕揭短亮丑、戳破膿瘡的堅強信心,同時也反映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嚴峻形勢,印證了中央對反腐敗斗爭形勢的判斷。這樣細致、透明的公開反饋,不僅讓公眾及時知曉中央巡視組的工作成效,還有利于動員群眾繼續提供反腐線索,從細微之處尋找蛛絲馬跡,找出“蒼蠅”,揪出“老虎”。
巡視反饋,利在當下,功在長遠。作為黨中央的“千里眼”,巡視組不懈努力,將廖少華、陳柏槐、郭有明、陳安眾、童名謙、戴春寧等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問題線索,迅速移交中央紀委立案審查,為反腐斗爭立下汗馬功勞。同時,47份巡視清單,點準穴位、切中要害,為黨員干部敲響了警鐘,亮起了紅燈。47套黨的肌體“病歷本”,指向的不只是違規違法的領導干部,更是直接指向各單位地方的黨委紀委責任,有利于查清“病因”,找準“病根”,著眼“根治”,有利于增強威懾,發揮利劍作用,使頂風違紀者收斂,讓伸手的人收手,堅決遏制腐敗蔓延勢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巡視結果要善加運用,對腐敗問題要零容忍,凡是發現的問題線索,都要分類處置、嚴肅處理。下一步,整改工作必須要跟上,震懾作用必須要體現。不回避矛盾,不怕得罪人,整改不達要求不放過、不見成效不放過。(特約評論員 姜 赟)